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数学教师如何应对新教材
作者:吴 平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求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度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先辈们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要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感到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象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形的表面积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形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拓展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在,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做一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想一想”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试一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另一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了。
(三)利用多媒体与新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地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提高老师的驾驭新教材、新课堂的能力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的教师。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可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新教材的理念,增加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新教材,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根据教学过程的先后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教学中的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