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作者:陈其超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育 就业能力 职业技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基础性的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教司早就提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社会的信息化对毕业生的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对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及其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鉴于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特点,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基、两技、一拓展”的交叉型课程。“双基”即信息知识基础、信息素质基础;“两技”即职业信息技能、信息生存技能;“一拓展”即职业拓展素质。同时,要不断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知识面狭窄、教学手段落后以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理论,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考试进行,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另一种是只重技能,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贫乏,工作后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后继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就业为指导、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型人才。
(三)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生产第一线的体能化劳动逐步减少,而智能化劳动逐渐增加,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社会和企业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坚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针对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理论教育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在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模式下,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职计算机基础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是一个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必须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工作第一线人才的需求变化。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必须注重对学生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运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为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践教学应占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去设计和组织。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提高,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要努力实现教学与社会生产,教学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计算机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构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要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除了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中,除了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题目,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心理和计算机环境,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审视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实践性强的特点,精讲多练,重操作、多动手。教师需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操作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置上,也要渗透一些相关职业知识考核的知识点。
(七)结论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以及编写简单的计算程序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其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已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
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冉崇善.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教育与职业[J].2004,(12).
[2] 冯博琴.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秀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S].2002.
[5] 四川省教委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编著.四川省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S].2002.
[6]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程建设委员会.高校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方案(适用于非理工科)(征求意见稿)[J].计算机世界,1998.
[7]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