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生物课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崔 艳
生物课的教学,教师大都采用传统模式授课,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被剥夺,个性优势受到抑制,专长得不到发挥。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学生创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学习疲劳度,提高效率。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的情绪意向活动。有兴趣的学习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迅速、更牢固。
(一)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喜爱一个教师,对他所任教的课就会有兴趣。因此,老师应该把握这个特点,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平时多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多聊聊所任学科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做到少批评多鼓励,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进行平等对话,做到爱生如子。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很亲切,就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上他的课,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言,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开端。为了使每节课有良好的开端,备课时我总是查阅大量资料,尽量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或相关趣事,通过实验、模型、讲故事、讨论、设疑等将课题引入。如:我在上“生物与环境”课前,补充了人口增长与粮食资源危机、人口普查、水法、土地法、矿产资源法等内容,介绍了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并列出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球每年增加6000万人,须增加粮食12×106 t,目前尚有8亿人处于饥饿之中,我国也有少部分地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我国1992年与1952 年相比,人口增加一倍多,土地减少1/5,尽管奋斗了40年,人均占有粮食仅增加38kg。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20公顷森林消失;每小时有2个物种灭绝,有3×106 t土壤流失,每天生产垃圾27×106 t,向大气排放CO215×106 t;有10万人死于污染造成的传染病和癌症; 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60亿元,相当于8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损失。这些令人心悚的数字震惊了学生,为我接下来的上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各种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渴望了解生物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在教学中笔者依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时,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的现象,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通过这种诱发性质疑,引发学生的好奇,使其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遗传”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相貌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说:“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我又问:“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问题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听着……这堂课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首诗或句,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雅趣。例如,在讲有关“生命力”和“根”的知识点时,使用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脍炙人口句子来形象地描述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用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来讲述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特性。其实,只要我们注重收集,课堂上巧借善用,定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活泼、可爱。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恰是学生的好奇之处。我结合这个特点,教学中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
4.课堂抢答,以赛促趣。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记分,当堂公布各组得分情况。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大家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激情特别高。
(四)采取生动直观教学,引发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来说,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那样直接、具体、完整。
多年来,笔者坚持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实验、录像、图表等形式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有关鲫鱼的知识时,就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尔后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再放回水中,观察对比其运动情况,了解鳍的功能;讲述昆虫的呼吸系统时,把两只蝗虫同时浸入水中,将一只虫的身体浸入水中,头部露出水面,另一只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身体露出水面,观察哪只先死,了解气门的功能;在讲“松杉柏”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分别观察松杉柏的树干、树枝、树叶,找出异同点;在讲述较难掌握的“细胞的分裂”时,设计制作了有丝分裂演示仪,配合挂图,演示出各期变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并填写“有丝分 裂简明表”,编写顺口溜,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
(五)重视生物实验教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生物实验是中学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因此,生物实验课也就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平台,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笔者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实验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学生学完生物课后,对其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六)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难题,要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师要根据大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使之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教学生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记忆方法,效果较好。如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的三大规律等具有相反、相近及有联系的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分析,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再通过理解,记得非常牢。
总之,我在教学中,在注重对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因为,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