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刘战鹏
[关键词]教学改革 现状 改革对策
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坚决走改革之路,以社会发展为契机,优化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我院是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强教学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专业基础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位
置,加强教学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院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加强指导和管理
教学改革中,院长高度重视,亲自参加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工作,强调教学改革是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部门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好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制定出相关规划。 紧接着,学院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首的教改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配置、管理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资源使用效率,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把教师思想统一到教改的整体思路上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保证改革工作的成功,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出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思路
教学改革依据文件精神,明确教改总体思路,确定能够达到的教改目标。在此基础上把修定教学大纲、制定实施办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定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授课基本要求,作为指导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学安排、教学进度表、考试大纲等,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确定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师资授课基本要求,加大技能课的份量,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加大硬件投资力度,确保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有效的教学是始终牢固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认同包涵有四个方面:学生对所学学科的认同,学生对执教老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教师对科目的认同。当学生不以为所学科目能够给自己带来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知识或能力的增长与乐趣时,便缺乏对科目的认同,因而会出现不断地讲小话、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出现一些毫无道理的刁难或藐视等现象。故而,要想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应注意掌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包括多媒体等。
在原有计算机中心,数控车床实训室、数控仿真软件、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通信方面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我院还将加大投入,继续增加计算机组成原理、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会计模拟实训室、企业管理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的数量。
(四)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我院教学改革的成败完全取决于广大教师的参与程度。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师是一线工作者,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和课程的要求都比较了解,我们要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提高机会,保障教学经费。因为,再好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升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我们的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设计,谨慎实施的。我们的目标不是以机器代替人,而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培养出更多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尽管我院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相信这次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实现这次教学改革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一项主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育计划的原则意见》、《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又于1998年7月公布了作了较大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务院批准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不能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极不适应,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与技术对知识载体及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革命,它将使整个教育系统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应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模式。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知识、理论、与技术能有基本的了解, 以便借助“他山之石”来解决本行业问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体现。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也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的教育。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有主动权的大问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职业高等教育必须从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
[2]中国高等教育[J].北京:中国教育报刊社, 2001,(4).
[3]文汇报[N].全球化条件下的科技发展. 200l.(11).
[4]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