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作者:刘广祥
高中生物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很多,对这些基础知识若不理解透彻很容易引起概念混淆,正确记忆这些知识是学好高中生物的保障。但是,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不仅忘得快,也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科学地记忆呢?笔者认为,应抓住生物知识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衔接密切等特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在实践中,笔者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效果显著。
1.指导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好的记忆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信心。一个人记忆能力的强弱,与先天的记忆素质有关,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当一个人对记忆信心越大,目标越明确,记忆效果就越好,记忆得越牢固。若不注重平时积累,对学习三心二意,记忆效果肯定很差,也不长久。所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从而挖掘出记忆潜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中有乐。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对重点内容讲述,老师要找到良好的切入点,吸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基因突变时,先讲为什么“神5”、“神6”升空要搭载种子?种子离开了地球还有生命力?也能生长?这样的导入,使同学们有继续探索的欲望;学习人类的遗传疾病时,先给同学们讲述19世纪欧洲皇室维多利亚王妃的后代们共患的一种疾病“血友病”的故事。从故事出发,引发同学们对“遗传”概念追根究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再如,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性状遗传及变异等,老师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像放电影一样,让知识“动”起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掌握知识。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老师应把对知识理解作为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思考,找出知识的特性与共性,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把复杂的问题整理加工使之简单化、系统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得到的知识,易在头脑中保持,不易遗忘。例如在学习“细胞的新陈代谢”中的“穿膜运输”及“胞膜运输”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细胞发现史、细胞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膜等等,再复习细胞膜各构成的特点以及整个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再给他们讲穿膜运输及膜泡运输的含义,学生就能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地把这个概念、两种运输方式掌握住。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4.利用多种的方式,加强直观形象记忆。许多生物学知识,单按文字叙述是无法表达清楚的,需要老师进行综合概括,把各知识间的关系形象化、直接化,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记得更牢。比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叶龄、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若把光合速率当做纵坐标,叶龄、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当做横坐标,绘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就能够很直观地了解各因素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记忆。再如:学习“造血干细胞是如何起到免疫作用的”,可根据课本叙述绘出如下“流程图”,利于学生记忆。
另外,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也可根据课本叙述,综合出野马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关系图,便于学生掌握。
5.多种感官与强化记忆。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具有较好的记忆效果,这种记忆法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默读容易记住知识,有的同学眼、耳、口、手并用,记忆效果才好。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时,要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遵循记忆规律,达到记忆最佳效。
记忆是繁杂的脑力活动,但也存在着可循规律,老师要指导学生寻找、遵循记忆力的规律,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记忆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