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让学生动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作者:李继芬
[关键词]创设情景 启发诱导 结合实际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学生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不仅是理论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中学教师需探讨的问题。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是硬性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上课时,老师尽力地讲,学生被动地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不高,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作了如下探究。
(一)创设情景,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非常强,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又缺乏正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外界不良风气很容易侵蚀他们的思想,对他们若不施以正确地引导,他们有可能走向岐途。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及时地思想引导、心理咨询、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可忽视心理品行教育,要把思想政治课课堂变成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阵地。政治课理论性强、枯燥且难于理解,加之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起来自然比较困难。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好政治课至关重要。
政治课讲授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尽可能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用故事、诗歌、名人名言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情景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比如,讲授爱国情操时,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爱国情操,我先讲述了陈公博拒卖海军军帽和台湾同胞黄海伯的故事,以此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接着再讲“爱国主义”的含义。整个讲授过程衔接自然,学生不觉乏味,爱听、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寓教于故事,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诱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味地追求讲解、灌输,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成了背教材的机器,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启发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一直是教学中倡导的教学方法,且古已有之;今天提倡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也有它的现实意义。为做到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课堂上,我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设置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给同学思考的内容,再通过质疑、解答,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打开启发智慧的闸门。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设疑,能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新知,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讨论、辩论,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讲“性格的形成”时,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学习。然后,各组辩论,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理解“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在性格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教学效果很好。
3.利用小品,让学生参与课堂。小品人人熟知,直观易懂,既生动又形象,同学们都感兴趣,乐于接受。比如,讲“义务教育的特征”时,师生共同编排了小品《开学第一天》,学生自己担任演员,把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大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到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结合实际,变假、大、空为符合学生自身实际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空洞的说教,是把前人的经验总结硬性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是把理论、政策宣讲给学生。如今,我们倡导的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与空洞的理论说教不可相提并论,教学中,我注重多讲解学生周围或学生自身事例,缩短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讲“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时,结合周围同学情绪变化来讲解,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下理解、贯通。再如,讲“虚荣”、“嫉妒”等心理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或身边事增强对知识点理解,学生举例论证,教师予以总结,教学相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时,结合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具体情况,讲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启发学生忆家乡、看变化,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
总之,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