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原因与思考
作者:闾秋敏
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此光环的背后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不协调。笔者从多年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发现了种种问题。
(一)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主要表现
这里讲的道德观念缺失,是指思想道德意识和思想道德行为偏离了正常的道德轨道,有悖民族传统和现实的道德准则,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缺乏基本的遵纪意识。在平时接触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从各类考试情况来看,经常作弊的学生占一半以上,少数学生损人利己,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这种违反中华民族道德观不良行径不仅在学生中产生了较恶劣的影响,也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障碍。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少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正确,没有把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人生目标,而是将超前消费、摆阔气、穿名牌等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念在部分学生的头脑中似乎已根深蒂固。
3.是非标准不明。由于道德观念的缺失,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是非标准判别不清,混淆善恶、曲直、美丑,把粗野的行为、庸俗的谈吐等看做洒脱,把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看做是义气,把不遵守纪律、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等看做是有本事,等等。
4.情感交融偏激,心理宣泄单一。由于部分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的判断方式,缺乏豁达与宽容的胸怀,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一切都好,逆我者痛加贬斥,甚至动手打人。遇到是非、困难、挫折常采用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偏颇办法。
⒌日常行为社会化。在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的社会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请客”、 “送礼”、“拉关系”成为高职学生谋取学生干部、评优评先、结交朋友、入党就业等的必要手段,“请客是个人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世俗观念在一些学生的头脑里存贮着,并广泛流传。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主动或被动地为了个人的某些利请过客、送过礼,其他的诸如营私舞弊、拉帮结派等社会不良陋习,在高职学生中也屡屡发生。
(二)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而来时,也呈现出与之相伴随的各种社会问题。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学生面临空前的变化深感困惑与迷惘,使之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
1.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思想的冲击。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是西方世界自由道德观念的输入,这些在西方大工业的精神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学说,有其局部的合理地方,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在文化界,人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一些封建糟粕也一同被扬起,并且披上时代的外衣,让人真假难辨。
2.网络的开放给道德观念教育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采用的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从原先马克思主义政治课到目前的马克思主义与思想品德教育,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学生接受的多是正面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传递的信息日新月异鱼龙混杂,各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蜂拥而至让人应接不暇,而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还处在形成阶段,难免是非不辨,这就使高职院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将接受新的挑战。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也随之改变。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和谐的因素也侵蚀着人们灵魂,这种反道德观念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群中不断放大,使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部分青年学生更感到迷茫,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
4.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目前高职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普通高考最后批次录取的高中学生,二是参加对口考试的职专生,三是初中起点的大中专五年连读生。与普通高校相比,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特点:文化基础薄弱、自卑心理严重、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不高。加之他们普遍存在职业院校学习就是学技术、学技能,读高职就是为了就业的心理。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以社会主义行为观要求自己,道德观出现令人不安的缺失。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针对新形势下道德观念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要积极构建学生道德观念教育的新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开创道德观念教育的新局面。
1. 将“三位一体”教育带进入学生寝室。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融为一体是道德观念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寝室是学生占用时间较多的场所,是思想反映比较真实和集中的地方。因此,可以把寝室作为对学生实施道德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将教 “三位一体”教育带进入学生寝室,以自身的行为、优秀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三位一体”教育进寝室,学生工作干部、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到学生寝室,掌握学生在寝室时的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抓好寝室的文明,掌握道德观念教育的主动权。 “三位一体”进寝室,既强化了学校管理工作,也能很好地关心、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在这个家里他们既有知心朋友,更有良师益友。
2.帮助“困难学生”排除发展障碍。这里所说的“困难学生”是指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这也是近年来在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这些“困难学生”作为帮助的主要对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及时给予答疑、解惑,使他们坚定学习、生活的信心。例如,我院生物科技系贫困生人数62人,特困学生12名,为了做好贫困生解困工作,我们利用奖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解困办法,帮助学生提高生存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益,解决生活困难,从而安心地学习。
我院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因为教学的差异性,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到高职后有的学起来轻松,有的则跟不上节奏。对这种情况,我们分门别类教育、引导,开设知识创新讲座,帮助那些学习呆板型的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研究型地学习。如我院经贸系成立的“学习型组织”,对良好风气的形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观念教育中,我们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作为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道德观念教育落到实处。
在营造学习氛围上,我们以全国高职高专办学水平、省教育工委的党建工作评估为契机,进行全面整风。一是成立了有学生参加学风督导组,检查学生到课情况,抽查学生的晚自习到课率;二是开展学习经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三是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党员在身边”最佳党日活动,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寝室、帮教差生等制度,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四是开展校友讲座。让毕业的校友返校,为学生作各种成长、成材的讲座,以身边的事实教育、感染学生。
在营造学术氛围上,以学生科技文化节为龙头,加大课外活动的科技含量,结合自身特点适时开展校园科技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
在营造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上,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利用院报、院刊、校园网、院内广播和社团各类刊物作为主阵地,创造育人环境。利用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以正面引导,防止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侵蚀和影响。
总之,学生道德观念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在教育内容上,不仅是精神教育,更多的是做人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要体现人文关怀特点;在力量保障上,不仅有专业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觉参与,达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梓潼.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王艳秋等.加强农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8).
[3]姜卫良.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