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设计

作者:陈元芳




   [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是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为单元、生产(含工作、服务,下同)过程为线索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设计应以课程活动观为导引,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综合素质”重构课程门类,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为单元、生产过程为线索重组教学内容。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个案讨论课程活动观下的课程门类设置和 课程内容设计。
   [关键词]工学结合 课程活动观 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设计
  
  (一)以“课程活动观”引导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下确定课程门类、课程目标与内涵的过程。教育价值取向是课程设计者针对课程设计影响因素所采取的策略,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
  1.教育类型与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人才层次与类型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涵盖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它既指人才类型——技能型,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工程型等类人才;而且还指人才层次——高等,区别于中等、初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中等、初等技能人才。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教育,瞄准职业领域的高等层次是教育层次与类型的内在要求。
  2.职业能力。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背景的专业教育,职业能力是职业的“内核”,是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职业及岗位要求,分析职业能力构成,明确培养要求。职业能力是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的集合,职业技能具有职业属性,因职业而异;基本素质具有共性,是对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包括“公共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
  会计是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管理活动,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其中会计核算是基础。笔者认为,会计职业技能及其要素包括:①语言表达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与常用财经应用文撰写等要素;②人际沟通技能,包括交往与沟通、适应工作环境等要素;③信息处理技能,包括点钞、珠算、统计、计算机操作、网络运用、获取新信息等要素;④会计操作技能,包括识读与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成本计算、会计分析、检查等要素;⑤组织管理技能,包括资金筹措、调度、营运,会计业务推介等要素;⑥职业判断技能,包括会计分析与判断,非常规会计业务处理等要素。上述六项技能,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会计操作和信息处理技能是会计人员的基础技能;组织管理与职业判断技能则属于发展技能;会计操作技能既是会计专业的专门技能,又是核心技能。
  3.生源文化素质。生源文化素质是课程设计的起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门坎逐渐降低,生源文化素质也随之下降。资料表明,我省专科录取分占高考总分的比例逐年下降,1983年为80%、1993年为68%、2003年不到27%。这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教育对象,“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以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较强”,即擅长形象思维。今天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强于逻辑思维的精英人才的奢侈品,已成为包括擅长形象思维的群体在内的人民大众的必需品。
  高职会计教育要满足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将擅长形象思维的教育对象培养成高技能型人才,采取何种课程观进行课程设计至关重要。课程观主要有课程学科观与课程活动观两种。前者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系统科学知识的观点,适合学科教育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后者是将课程看成“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的观点,适合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强调课程要在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掌握职业技能为主”。教学实践证明,擅长形象思维的教育对象更适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二)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综合素质”重构课程门类
  
  课程门类的设计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传统的课程门类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建,具有明显的学科体系。工学结合模式下以课程活动观为导引的课程,按职业能力构成分为“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和“综合素质”两类。
  “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课包括形成职业技能“实体”的主干课程及有助于职业技能形成的相关知识,应打破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界限,根据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及其构成要素,在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按单项基础职业技能或工作项目(岗位)设计。一般而言,应先开设单项的基础职业技能课,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再按工作项目(岗位)设课,进行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与训练。会计专业可先开设单项的职业技能如“珠算”、“点钞”等课程,再按工作项目(岗位)开设“会计报表”、“出纳”等课程。开设的“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课,如按岗位开设的“出纳”课可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工作项目或其他形式进行教学。
  “综合素质”课程的学习领域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文化、体育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但会计专业也可按综合素质的构成开设相应课程。公共道德素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教育课;职业道德素质开设法制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课;人文素质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中国文化、外国文学欣赏课;身心素质开设体育、综合教育活动、素质拓展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课等。这些课程也应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活动”形式组织教学。
  
  (三)以“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为单元、生产过程为线索重组课程内容
  
  传统的课程内容通常按“总论、分论”编排,从概念到概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陈述性知识、轻程序性知识,难以调动擅长形象思维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活动观下的“职业技能/工作项目(岗位)”课,应根据技能培养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生产过程重组。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可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会不会做、做得熟练不熟练)这三个方面。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服从、服务于程序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会不会做”和“做得熟练不熟练”的问题,辅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以“会计核算技术”课程为例,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其基本流程“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技术课程的基本路径。其中,贯穿相应的会计知识与方法,如会计循环、会计科目、借贷记帐法、记帐程序等。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可作如下设计:以培养会计核算专门技能为课程总目标,课程共分为六个阶段,其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职业技能、会计知识)分别为:①认识会计及会计循环,学习会计循环与会计的基本方法;②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培养识读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填制审核原始凭证的技能,学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原始凭证等会计知识;③填制记帐凭证,掌握编制分录、填制与审核记帐凭证、整理装订会计凭证的技能,学习设置与运用会计科目、借贷记帐法、记帐凭证内容、凭证传递和保管等知识;④登记帐簿,掌握日记帐、明细帐、总帐的登记方法,帐薄启用与更换、错帐更正、结帐对帐等技能,学习帐薄登记规则等知识;⑤编制报表,掌握编制会计工作底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技能,学习会计报表知识;⑥会计处理程序,掌握编制汇总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的技能,学习会计处理程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