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混合碱分析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王文君 赵 育




   [摘 要]本文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混合碱分析教学为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从滴定剂体积相等到不等再到极限分析的新思路,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通过实验环节,巩固学生的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混合碱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实验 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招生体制改革,缩短教学时间,使高职教学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各普通高校不断扩招和高职院校自身扩张,使高职生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另一方面,高职三年教学,实际上课时间缩短为两年半,最后一学期是为就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工作面临着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学时间不够而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来说,不仅要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设计、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消化知识,否则其他全为枉谈。比如:酸碱滴定中的工业混合碱分析,无论哪一本分析化学教材, 都有这部分知识,并且内容安排也大同小异。每一本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这个典型实验。但从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其理解仍不清楚。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共同探讨更佳方案。
  
  (一)以体积相等为切入点,从碳酸钠的分析入手
  
  讲授酸碱的应用知识前,学生已学过多元酸碱的滴定知识,了解了多元酸碱的滴定特点。试分析能否分步滴定,如果能,能够准确滴定到哪一步,每一步的滴定剂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碳酸钠,也要经过这样分析,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可以分步滴定,并且发现第二步的准确性差一些,这时,给出盐酸滴定碳酸钠的滴定分析曲线:
  
  从图中,分析酚酞变色时消耗的盐酸体积V1和甲基橙变色又消耗的盐酸体积V2之间的关系,学生会轻松地给出相等的结论。这是化学计量关系的必然结果,酚酞变色时碳酸钠的中和反应进行了一半,甲基橙变色时碳酸钠被彻底中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碳酸钠中混有了氢氧化钠将会怎样?
  (二)由体积相等到体积不等,分析混合碱成分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假若混有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会发生在哪一个阶段?哪部分体积会发生变化?怎样得到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氢氧化钠反应不完,就不会有碳酸氢钠生成。所以,该反应应发生在第一阶段,V1会增大,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为(V1-V2)。这时给出滴定曲线:
  
  学生从滴定曲线上直观地看到,反应发生在哪个阶段,两次突跃的耗酸体积关系,从而迅速给出结论:碳酸钠消耗的酸体积为V2,氢氧化钠消耗的酸体积为(V1-V2),进而求出各个组分的含量。用同样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分析出混合物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将存在V1  
  (三)由体积不等转入极限分析
  
  有了以上基础,再给学生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如果实验结果出现了V1=0,V2>0或V1>0,V2=0的情况,待测物组成是什么?学生经过短暂地分析,很快给出结论,即如果V1=0,第一阶段的反应不存在,则待测物组成为碳酸氢钠;若V2=0,则待测物组成为氢氧化钠,不可能为碳酸钠。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出同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对五种物质进行分析。最后把分析结果绘制成以下表格:
  
  
  (四)在实验中彻底消化知识
  
  对混合碱测定实验,笔者改变以往实验教材给出的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含量测定,而给出五个未知碱样,每一组至少对一个以上的样品进行分析。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只给出了实验名称,不给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实验进行设计,选择适当浓度的试剂,合理的实验步骤,并把设计好的方案让老师审查,审查通过后再进行实验。查找实验测定方法不难,但学生在参与中不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了细化。如有三组同学在设计实验中,对查找到的方案提出了质疑,对盐酸溶液进行标定的操作,用无水碳酸钠基准物进行标定,文献中给出称取0.15~0.2g之间的碳酸钠,进行标定。学生指出这不符合容量分析相对误差小于0.1%的要求,应对此方案进行改进。如何改?展开讨论。最后拿出一个很合理的方案:利用碳酸钠的标准溶液进行标定,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并把改革方案推向全班。
  小小的改革,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理解、消化了知识。实验经过学生的一番精心设计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教学效果检验
  
  为检验教学效果,笔者把自己教的三个班,组合成两个班,一个班(以下简称普通班)沿用以前的讲课方法,而另两个班(以下简称实验班)采用以上所述的新方法。检验开始,普通班采用传统方法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碱为例分析出V1和V2的关系,进而给出其他四种情况的体积关系,让学生进行记忆;实验班则采用新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分析,得出不同情况的体积关系,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做出定性判断。普通班有5人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所占百分比为10.64%,30人经过一番回忆后做出准确判断,所占百分比为63.83%,12人无法回答,所占百分比为25.53%。而实验班有81人,很快作出准确判断,所占百分比为83.51%,13人思考一番做出准确判断,所占百分比为13.40%,3人无法回答,仅占3.09%。
  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一个月后,笔者在两个班中随机抽取学生各10人,重复进行该实验,普通班只有两个学生完成实验,而实验班有9人完成实验。随后,又进行了两个班的笔试检验,混合碱分析实验方案设计。普通班有14人设计合格,而实验班84人设计合格。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填鸭式”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积极参与,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高职学生底子较薄、基础较差,但只要方法得当,充分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就可以铸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可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面对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立志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相信,研究参与性教学会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造力的、满足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芬霞.无机与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