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试论流行音乐进中学课堂的利与弊

作者:尚永娜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音乐文化形式也变得多样繁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自登上舞台后,便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征服了众多青少年。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但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流行音乐含有不健康因素,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以阻止孩子唱流行歌曲。面对这两大社会现象,应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
  在我国,流行音乐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它的出现,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音乐消费群体的推动下,迅速蔓延到各个大、中、小城市,其内容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比较贴近生活。随着诸如电视、广播、杂志尤其是网络的高度发展,流行音乐迅速地融入了青少年生活的每个角落。而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往往需要感情的表达和倾诉,流行音乐正是迎合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引起了他们内心的共鸣,并激起他们演唱的欲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音乐课堂没有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调查显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后立即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传统音乐课堂的缺失。从哲学角度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也是有利有弊,只有全面地审视事物,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流行音乐是众多青少年喜爱的音乐类型,对于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引入课堂。流行音乐的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要引导得当,对我国的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一定大有利处。
  在教育观越来越开放的今天,音乐教育也是开放的。值得欣喜的是,近些年来,我们看到音乐教材也有了可喜变化,内容得到了改进和充实。如歌曲《爱在西元前》把我们带到古迹文明的祭奠,《上海一九四三》引起我们对祖辈的追忆;《盖世英雄》中融入了京剧的唱腔;《花田错》中透着昆曲的韵味;《满江红》、《烽火扬州路》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神韵,这些都使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显得异常鲜明。此外,还有一些好歌以其豪情万丈打动了每一位听众,使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者精神振奋、充满活力,从歌曲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如《男儿当自强》、《壮志在我心》、《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就属于这种类型。《越来越好》、《走进新时代》、《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则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激发人们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心;而《牵手》、《常回家看看》、《让世界充满爱》、《一封家书》等充满温情的歌曲,却能走进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触动灵魂深处的那份感动,让人体味到温情可贵,真情无价。
  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普遍流行的现象,引起了大众群体和学术界不尽相同的态度,但中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调查显示,94%以上的学生表示欢迎这样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对学习这样的歌曲也特别感兴趣。但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教材内容而一味迁就学生,把音乐课变成流行音乐的教唱和欣赏课,而是先对流行歌曲进行分析和挑选,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将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编入学生喜欢并对其有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的歌曲。
  我们应该全面地审视流行音乐。有些好的音乐完全可以运用到歌曲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正确审视流行音乐,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的歌曲:如黑鸭子组合改编的《牧歌》、《康定情歌》,韩红的《北京的金山上》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歌曲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尝试改编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欣赏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也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可以说,允许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突破,但还应注意到,青少年学生现在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多把音乐当做宣泄的载体,又由于其价值观尚未稳定,在接触这些流行音乐的时候,就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鉴赏力,不能很好地区分音乐作品的优劣,无法充分认识到歌曲对自己的影响,在吸收“营养”的同时,对那些不好的因素也予以吸收。尤其是那些消极、颓废的歌曲,会侵蚀孩子的思想,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危害身心健康。
  中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迈出的每一步都和未来的道路平坦与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欣赏要有节制、有选择、不能沉迷其中,影响了学业。同时,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教会学生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音乐介质,表现不同的审美形态,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音乐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此外,还要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会不同形态的“美”,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音乐感是人类审美情感的重要来源,审美与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另一种实践性活动,可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的完美。所以,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普遍接受性,使其在青少年的成长路上发挥有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