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通过诗词赏析提高中职地理教学质量

作者:林 健 高 焱




   [摘 要]赏析诗词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趣,有益于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诗词赏析 中职地理 教学质量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名诗佳作,在中职地理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评,以说明或强调某些地理问题,就会使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地理的能力。同时,赏析诗词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趣,有益于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借诗激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坐”“行”二字,分析说明静坐不动的人为什么一天能“跑”八万里?借助形象生动的诗文描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人积极参与讨论,自然生成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牢固记住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八万里(四万千米),还可以知道地球是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其中,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
  
  (二)借诗明理,联系实际化难为易
  
  气象知识,对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诗句来说明,情况就会改变。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得直观起来。即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山上山下的春天各有早晚,桃花开放的时间自然也各不相同。再利用学生在郊游时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经过对照、分析、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易化,知识理解得到升华。
  
  (三)借诗抒怀,激发学生的探秘热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唐·张
  敬忠《边词》),虽然都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时节,而地处北国边陲的内蒙古五原县,却春风未度,嫩芽待发,依然处在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反差强烈的诗句对比,使学生从古代文人墨客的妙笔之下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强烈渴求探寻自然奥秘的热情。通过诗句对比,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南北春季来临的时间各有早晚,我国南北各地的气候在同一时间互有差异。课后我们还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留出思考题,以巩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四)借诗凝神,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如:由于路途遥远,山岭阻隔,于是“春风(夏季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使得大西北难以沐浴到夏季风带来的雨露,结果就出现了“大漠孤烟直”(唐·王维《使至塞上》)、“平沙万里绝人烟”(唐·岑参《碛中作》)的广袤沙漠。这说明位置、地形等环境要素都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借此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借诗明志,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
  
  理想前途教育,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前人的许多诗词豪迈、雄壮,充满正气,使人振奋,既可作为传授地理知识的桥梁,又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毛主席的著名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不仅道出了自然造物的奥妙,还揭示了追寻真理、探求科学的真谛。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一览无余。新时代的青少年,又为何不努力学习,勇攀高峰,去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呢?
  当然,在中职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赏析也要注意恰到好处:①诗词的运用一般要浅显易懂,否则讲解诗词、解释词意就要多费口舌,甚至影响教学的进度与效益。②运用诗词必须适时、适度,不要刻意牵强,否则有哗众取宠、故意卖弄之嫌。③所运用的诗词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和地理性的结合,这样有助于中职地理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从而提升中职地理教学的效果与品位。
  底蕴厚重的中国诗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诗词赏析,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理论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地摘选素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这种教学辅助手段定会为地理教学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