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困惑
作者:牟秋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困惑 改革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职业教育由几年前的萧条、冷落到现在的欣欣向荣。学生由过去的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招生,自主分配。学生的招生数量在大大增长的同时,生源质量却在不断下降。许多教师在感慨,现在的课难上,学生难教。特别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有限,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尤其显得迫在眉睫。
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从我校目前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被中考升学淘汰的,从文化基础角度来说,他们的可塑性、可造性较小。其实,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只是不善于学习、不会学习。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类: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学生。不善于学习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很差,在动手能力、遵守纪律等方面可通过教育来培养,他们也可能成材。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目前,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高耗费低效率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距甚远。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等职校语文教师亟需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弄清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长期在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摈弃旧观念的痼疾。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多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氛围不浓,语文教师缺乏转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学,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就不会很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很轻易地应付。另外,由于职业中学培养目标也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也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就较弱。
(三)职业学校的体制不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职业学校缺少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教学考核上是根据量的多少来分配奖金,而质的好坏只占很少一部分,结果是好坏一个样,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教改革步伐加快,职教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使职教界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一些新课题应运而生。尽管某些学校选择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进行研究,但真正参与的教师不多,即便进行调查研究,也不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当作一项任务,为研究而研究。教师写论文也是急功近利,多半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而东拼西凑,很少能深入职教实际,深入学生学习实际。职业学校的体制不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四)职校语文课受重视程度不够,延缓了教师转变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固有的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一时很难消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文化课重视不够,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自身也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转变观念。众所周知,高校年年扩招,在普高热的持续冲击下,中等职业教育每况愈下,很多学校面临困难。此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力度也不够,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活动普遍偏少,对广大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更少,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职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难,扭转局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降低教学难度,注重实践性教学。以往的教学不顾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教学难度与高中相同。教学程序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考试,你死记硬背。教学只教知识,只讲结论,灌而授之,不教方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求得高分,不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刻意创新、掌握教和学的全过程。新的观念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功能既要传智育能,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环节中不宜过多强调学习的深度、难度。而应重视学生的实际训练环节,授课的目标以学生能用、够用为原则。
2.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里,他们的职责是输出知识,解释书本。新的观念则认为教师是一个管理者、示范者、引导者、参与者、谋划者、评议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认为,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和学生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高明的教师不“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探求真理,发现真理;也不主张只模仿自己,而更应该逾越自己。千百年来,人们感叹的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以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为人师表。
3.教学主体的改变。过去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器”、“知识的储存库”。只要“听话”、“规矩”、“照单全收”、能拿高分,就是好学生。新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有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学生不仅有对待学习好恶的外部表现,还有理想、意志、毅力、方法、习惯、发展水平和自我努力的程度等成长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能够胜过教师,他们有不少高明之处值得教师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与自己配合,上出优质课。学生心理、生理、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各异,个性发展各异,因此,教师要目中有人、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笔者有幸聆听了一次首都的语文专家赵大鹏的讲座,深受启发。赵教授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现在语文课是这样上的,老师讲得一身汗,学生坐着冒冷汗。课堂成了老师演出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赵教授提出,中职教学要学“李小双的教练”,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只是起示范作用,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4.必须改变衡量学生成功的标准。过去 “只认分数不认人”,“一张试卷定终身”,单凭书面考试分数来反映教学的效果,单凭知识或单一技能断定教学质量,却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整体素质。新的标准要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是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也不是单凭分数或某一技能来断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而是多方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表现力、参与力、竞争力,还要考查他们的个性发展状况、遵纪守法观念和道德情操水准等。在教学中,则应该降低教学的要求、难度,增加学生动手、动口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据心理学家分析,一个人听说的知识,只能记住百分之二十,看到的则能记住百分之六十,而自己动手做过的能记住百分之八十。既然无法选择教育的对象,不能左右生源的素质,那就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收一些实用的、将来能用上的知识吧。
总之,新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越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语文传统教学法的范畴,代之而兴起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以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现代语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眭平.江苏省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教通讯,2001,(8).
[4]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