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影响中国画发展的深层原因
作者:梁海霞
(一)造型、笔墨功底较弱
艺术创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具体到中国画的创作,也就是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笔墨基本功。虽然决定艺术家能否成功的因素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有艺术天赋、后天的努力和机遇等其它因素,但是,绘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家的思想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法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产生佳作。所以,任何一个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当重视造型、笔墨等基本功的训练。但是,在今天的国画界,基于中国画写意性的艺术观亘古未变,文人画始终占据一定地位,所以造型能力一直没得到足够重视。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文人画的影响。自宋元以来,文人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存市场。文人画追求“逸笔草草”、重意轻形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国画者有误导作用。部分人因此认为写意水墨画只是随兴而起的笔墨游戏,没有扎实的造型、笔墨能力也能出大作,这实在大错特错。岂不知古人自小就以毛笔为唯一的书写工具,即使不从事专业的书画,也自有多年的笔墨熏陶了。而在画史上名扬后世的,大都是诗书画等修养完备之人。苏轼、郑燮、徐渭等都是明例。况且古代的文人画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学习素描等造型训练,因此,一般只选择对造型要求不太严格的花鸟、山水来表情达意,而人物画则较少涉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缺乏造型基本功就会使画家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受限制,而不能在绘画的各个领域自由驰骋。
2.学生量增质降的影响。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包括艺术专业的超限度扩招,使招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学生人数增加了,而教师的人数却不可能成比例地增加;加上录取分数线也逐步降低,导致学生入校时的整体素质也逐年下降。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一个结果:学生的专业水平也相对下降,尤其是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底大大不如往届学生的水平。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似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实际上,由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各行各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就业等生存压力依然困扰着许多人的身心。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仍然要先解决吃饭、安居等现实问题,才能静下心来从事高雅的艺术创作。如“北漂”族的艰辛许多人都有耳闻。诸多现实问题和时代特征使当代人普遍有一种浮躁、焦虑的心态,在做事、创业上往往有急功近利的趋向。因此,许多学画的人就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稍微有了一点素描、色彩基础就自我满足,浅尝辄止,以为临摹了几张工笔画,掌握了勾线、染色的方法,就可以展翅高飞了。而当他们在写实的道路上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时,就不得不避重就轻,转向变形、写意一路,或者放弃人物画的探索,而转向花鸟、山水方面。
以上因素,导致了人们对造型、笔墨等基本功的轻视。当然,看待事物不能一概而论。在强调造型、笔墨等基本功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因为时代的发展,许多现代艺术家的思维更加开阔新颖,技法更加灵活多样。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一部分国画已经用色块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而大大弱化了线条和笔墨的功能;还有的画家利用变形代替传统的严谨造型,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些客观事实说明,造型、笔墨等基本功在现代部分艺术家眼里,似乎失去了以往的分量。但无论如何,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的人,都应该从一开始就正视绘画基本功问题,否则根基不牢,艺术的大厦也难以高耸入云。
(二)文化素质偏低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整体的文化知识结构。就美术家而言,首先是指与美术相关或相近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如舞蹈、音乐、戏剧、摄影、影视等,其次就是实际创作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或门类的专业知识,如文学、历史、地理、民俗、服装,再推而广之又会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等众多领域。当然,美术家对这些所有领域的涉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不可能与各个领域的专家相提并论,但这种涉猎又不能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浮泛掠过,更不能使之成为门面的装点,而多少应有其实质性的收获。事实上,在很多成功的美术家那里,对其它门类艺术或学科的熟悉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强调文化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思想水平依赖于一些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方面的修养,尤其是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而思想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美术家不断加强自己整体的文化修养,进而在艺术创作上后劲十足。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强调文化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二是中国画自身的特点。中国绘画是人之精神的外化物,是大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为此,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国画家,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具有独具神韵的个性风格以外,还必须强调文化修养、人格修炼,注重人品与画品的结合等。因此,中国画的创作,虽然技能技法必不可少,但最终要依靠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我们常听业内人士说,“画到一定程度,就是画修养了。”中国画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写意性。一个“写”字说明了它与书法的文化渊源,一个“意”字体现了它所内涵的哲学、文学艺术价值。“写意”既有艺术的,又有哲学的,它体现了画家主观情感表现的文化精神内涵。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取的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时隐时现、虚虚实实、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和笔墨。所以说中国画画家要提高文化修养,道理也正在这里。
由此可知,具有良好完备的文化素养是有志于中国画人士的必不可少的素质。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画坛,这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说来,有几种成因和表现:一是当前美术院校的艺术生入校前文化课基础较差,入校后又不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当前部分青年画家在综合修养上的不足;二是部分画家的文学修养较低,尤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所知甚少,而这直接关系到画家作品意境上的有无和高低;三是当前一些所谓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上几乎完全背离了传统,片面追求表面效果和模仿西方,似乎只要有胆量有新意,就无关乎文化素质的高低。还有当前兴起的部分新文人画、水墨画,打着“文人画”的旗号,片面追求表面的笔墨效果,或者是想表达超出于绘画之外的玄虚的哲学意味,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与传统文人画的境界相去甚远。
(三)创作心态浮躁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或者说是心灵的艺术,它具有浓郁的情感性和超功利性。当艺术家的身心浸润在对美的痴迷和忘我的追求之中时,孕育出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以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苦行僧”的差事。所以,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画家拥有一种平和宁静、淡泊名利、超越世俗的纯净心态。然而,在当今时代,由于外在环境和自我状态等多种原因,多数艺术家的心态都很难保持平和。
首先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人生存于社会,难免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人心浮躁、信仰缺乏的时代,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很容易浮动。尤其当面临生存、就业的压力或者物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很多艺术家便耐不住寂寞和清贫,身不由己地走向“快速致富”者的行列。画商、商品画因此应运而生,部分画家也逐渐沦落为画匠。画商、画匠在共同制造绘画表面繁荣的同时,也使许多低劣的画作流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无形中玷污和降低了中国画的品位和形象;其次是创作者受自身素质和思想品位的影响。常言说,“人品高才能画品高”,绘画创作虽然离不开熟练的技术技法,但最终决定画品高下的还是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深邃意境和人格魅力。那些流芳后世的的艺术珍品,无不是因为蕴藏画面之中的浓郁的情感性和鲜明独特的风格而让人心灵震撼、回味无穷。例如徐渭的《墨葡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
不难想象,当一个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心里盘算的总是自己作品的商品价值如何,在这种思想浸润下的作品一般很难有超逸的格调,其中的艺术美和艺术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一个打算在艺术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人,如何摆正良好的创作心态,大概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是一门高雅而清贫的学科,选择了她,就要做好安于寂寞、敢于吃苦的心理准备;二是要面对现实,有充足的物质准备,这是保证创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绘画需要一定的物资材料,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便很难进行。另外,安定的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画家心态的平和宁静,毕竟“物质第一性”是自然界普遍公认的法则。
人作为绘画创作的主体,无疑是绘画发展快慢的决定因素。创作者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中国画能否顺利向前发展。因此,通过对影响中国画发展深层原因特别是创作者自身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促进中国画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