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80后”文学中的青春意识

作者:梁建先




   [摘 要]“80后”年轻作家纷纷登上了文坛。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文字表达都洋溢着鲜明的青春气息、对爱的执著追求、对时尚的关注与表达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叛逆,体现出浓厚的青春意识。
   [关键词]“80后”青春意识 爱 时尚 反叛
  
  “80后”是指出生于中国社会从封闭期走向改革开放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 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 的21 世纪的青年。此时,正是社会思想观念最为开放、价值观念急遽变化的时代。同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传媒突飞猛进地发展,也促成了新兴文化市场,文化成为了一种消费。
  “80后”创作从2004年大规模亮相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评价还囿于对这种现象性质的定位与争论,即究竟是市场现象还是文学现象。如今,这种现象逐渐被主流文坛接纳。我们更应从其文本出发,探究其文学价值。从“80后”创作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内部文学价值特征探讨其作品的新质因素,探讨这些新质因素是否为中国文坛带来新的气象。
  集中阅读了“80后”作品后,除惊叹与折服这批作家确实在情感细腻、情节构思和见识广博等方面显示出不凡才华外,还感受到“80后”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浓郁的“青春”意识。笔者结合“80后”成长的社会背景与所接受的文化资源,侧重对“80后”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爱、时尚以及他们叛逆的“青春”意识进行探究。
  
  (一)对爱的追求
  
  “80后”是在物质充裕、价值视野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容易感到孤独。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世界的空虚、迷茫形成明显的反差,传统的道德理念与文化价值在他们身上逐渐消解,最后只能将自己的视野拘泥于狭小而空虚的精神世界,不约而同地向往着对“爱”的寻求,以期获得安慰,排除困惑,充实自己大块的精神空间。
  追寻人间至善至美的亲情之爱,并以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笔触,感受和抒写对伟大亲情的深刻体验; 抒写着自己追寻纯洁、真挚友爱的努力,表达友爱流逝的无奈和伤感,以及友爱背叛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是 “80后”创作中一个显见的主题。苏德的《阿难》中,主人公阿难一心一意要寻找父母和奶奶给予妹妹般的那份亲情,但她无法理解自己的感情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冷落,对那份求之不得的亲情逐渐丧失了信心,走向绝望。可当奶奶去世,得知自己身世后,她才恍然明白父母和奶奶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自己,并自始至终都在亲情的包围中。
  “80后”作家以自己的校园生活经历为创作资源。作者沉浸在友爱的欢乐中,那段真诚的友爱也成了永远难以追回的梦。春树的《新死》,从听说童年好友伟波的死讯,追述美好的友爱写起,回忆自己乡村的玩伴曾经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在一起玩耍的种种场景。而如今 “那些快乐不可能再有了”,“我甚至希望是我死了而不是他,我多希望是我代替他死”。作者有痛彻心扉的伤感,但却无法追回曾经拥有的快乐。
  对美好爱情的追寻更是“80 后”创作中的重中之重。他们孤独的精神空间对异性的渴望、对真爱的追求,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为爱情而狂欢,为爱情而伤感,体会着爱情中蕴涵的酸涩与甘甜,通过切身体验对爱情作出种种注解,从而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追寻浪漫爱情的凄美故事。叶子的《再说我抽你》,取材于普通的高中校园恋爱,男女主人公都在努力追求和营造纯洁无瑕的爱情,因而立志要努力朝同一所大学奋斗,但无奈这一纯真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女孩即将离去,男孩因无颜面对这一现实而逃避,心中对那份爱情逐渐陷入绝望;但俩人对真爱的执着追求填补了现实的差距,他们许诺不能分开, “否则,我抽你”。
  
  (二)对时尚的追求
  
  作家莫言在为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所作的序中评价说:“在故事的框架上,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在小说形象和场景上,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可以看到西方油画浓烈的色彩与雅静的光晕;时尚服饰的新潮的朴素与自由的品位;芭蕾舞优雅的造型和哥特式建筑惊悚的矗立。在小说语言上,她有流行歌曲的贴近和煽情,诗歌的意境和简洁,电影经典对白悠长的意蕴和广阔的心灵空间。”莫言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和洞察,他精确而详尽地指出成长在这个喧嚣而嘈杂的时代中的“80 后”作者所吸收的独特、纷繁而驳杂的写作资源,这里包含了艺术电影、言情小说、经典童话、日本动漫、时尚服饰等各种各样的时尚符号。
  时尚,“主要是特指受市场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商品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风气。这种商业化风气进而影响到文学领域,使文学这种精神生产活动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商业化倾向”。首先,“80 后”作者在广告宣传和营销策划中所显示的明星化倾向就是时尚化的一种表现。“把张悦然五本书放在一起,时尚的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2004年推出的四本书,它们出自春风文艺、上海译文、作家三家出版社,但三家出版社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封面黑底托红的色调,其中作者大幅艺术靓照、文中插图和图片、图书装帧和版式均有强烈的现代时尚色彩。如《红鞋》、《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更是当下流行的图文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更是精心策划、包装,并带有自我炫耀地宣布:“本书是张悦然的最新图文集……优秀而奇特,是当下最时尚、最高贵的文字类型,配有多幅华美的照片,诠释诗一般美轮美奂的意境。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相得益彰。”此外,韩寒、郭敬明、春树的作品中,同样有多幅类似个人写真似的照片。文本中带有插图和图片则是很多“80 后”作品的共通之处。
  大众生活、大众文化时尚影响无处不在。同时,崇尚消费、消闲、时尚和前卫的社会生活细节、文化事象、人物活动场景也大量充斥80后作品。如春树笔下的五光十色的酒吧、迪厅、摇滚乐和朋克精神;郭敬明笔下各种各样的音乐CD ,人物的“准白领”生活;张悦然文本中氤氲着的忧伤情调、小资情结,对服装、食品的细致描绘所体现出的或多或少的“恋物癖”,等等。朱大可在描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时尚化的事实时说:“某妓女的手袋里有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此描述虽刻薄,但也算一针见血。当出版商和媒体把 “80 后”作者妆扮成明星的时候,一大批青少年读者便成了他们忠实的Fans。青少年有追新逐异的特点,谁也不甘心被讥笑为落伍、不够时尚。因此,某些文化产品、畅销书刊、流行杂志就成为时尚的一部分。
  
  (三)对叛逆的追求
  
  “80后”作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中学生或大学生。作品普遍涉及课业、校园恋情、哥们义气,以及对家长、老师持批判的态度,等等,表现的基本上是当代大中学生的青春苦闷与叛逆的各种故事。他们带着青春的冲动,本能地反抗生活的压迫。尽管没有信仰的束缚,但现实的陈规却依然在牢牢地规约着他们。于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一种激烈的冲突。他们渴望更多的自由,不愿被囚禁在现实的各种桎梏中;于是,叛逆成了他们青春时期的一大主要特点。
  “80后”常用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来表达对秩序与规范的不满及价值选择。韩寒在《通稿2003》中,就逐一地把中国教育、中国现代诗歌、大学生、专家数落了一通,并拒绝了复旦大学对他的特招,在大家认为他即将成为一名作家的期待中出人意料地做了一名赛车手。对此他说:“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是“80后”作者或小说主人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叛逆和“坏”来与周围环境抗争。他们的特立独行,他们的惊世骇俗之举,常常是为了捍卫自己某种精神、或是持守某种孤高自傲的品质,以标明自己绝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然而,“80后”的叛逆只是源于他们不愿受环境拘囿,是一种服从于心灵呼唤和自由本性的抗争和超越。严格地说,他们既是陈规的叛逆者、又是观望者。他们不满现状,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他们想解构一切,却又无力建构自己的所想。他们像被困在棋盘上的堂吉诃德,手执长矛同风车与羊群作战,始终找不到出路,走不出迷局,只能用一种极端方式在作超越的努力。
  “80后”在他们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对摇滚、朋克等的热爱。青春期的群体,他们狂躁不安,无奈而又彷徨,这种强烈的感受使他们的内心备受煎熬。摇滚,属于年轻人的音乐,包含着自由的信念、叛逆的理想以及与现实不妥协的激情,它能带给处在青春的迷惑而无助中的人以坚定、叛逆、另类和边缘;朋克,他们用这种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和极端性的来作为精神的宣泄方式。在“80后”作家中,将摇滚与朋克写得最彻底的当属春树。“我想这么表达对朋克的热爱肯定很傻逼,但是我虔诚的心绝对配得上朋克精神,如果朋克可以为着褒义的自力更生,反叛精神……”或者直呼“朋克万岁!朋克万岁!”。而在她的另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北京娃娃》里,这部半自传体小说描述了一位另类少女尖锐而疼痛的成长历程。春树用一个“性+摇滚=叛逆”的简单公式揭示了无方向和自由状态下的一种青春期彷徨。郭敬明的《天亮说晚安》将追逐摇滚音乐的生活描写到了极致,小说中的晨树、颜叙还有Fox都把摇滚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个性理想与生活尊严的象征。这些,还能从小饭、蒋峰或者王卫东、张佳玮等人的小说中读出摇滚的节奏和它的内在精神。
  综观“80后”作家文本中对爱与时尚自我以及叛逆的“青春”情结,我们不可否认部分作者在创作中流露出凉凉的“秋意”。曹文轩指出:“一个初入人世的少年一落笔就满纸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很仇恨,仿佛这个世界丢弃了他。”他们在努力追寻的过程中透露出的悲观绝望情绪,也流露出梁晓声先生所说的“普遍弥漫着一种沧桑与悲凉的气息”,而“过早的走进人生的秋季, 是伤害一个人的写作才华的”。对于“80后”的“秋意”写作,需要批评家、中国文坛乃至全社会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懂得成长中既有忧思,更有阳光,青春应该是丰富的、多面的、多彩的。
  
  参考文献:
  [1]张悦然.《樱桃之远》序言[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2]於可训.时尚:文学的双刃剑[J].文艺报,2003,(21).
  [3]江冰.论80 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J].文艺评论,2005.
  [4]曹文轩.我看“80后”少年写作[J].中国图书评论,2005,(1).
  [5]梁晓声.“80”后形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J].中国图书评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