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构研究

作者:胡成龙




   [摘 要]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迅猛发展与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需要对培养目标重新准确定位,专业课程体系有待重新构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一)重构问题的提出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很多学校的相关专业大多从机电一体化方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演变成了一个孵化器专业,传统的专业定位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机电一体化的定位也因校而异,仁者见仁,出现了定位的多向性,甚至有的只定位于机械(数控)加工技术,这种专业定位模糊、定位差异大的状况,基本背离了高职专业构建的基本原则。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迅猛发展,学校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相关企业对所需技术人才的数量需求,也不能适应相关产品对人才的技术要求。笔者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重构,重新定位,还其本来面目,其主要依据如下: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人才缺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现代高新技术在全球兴起。“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机械如虎添翼,有可能超越操作机械和动力机械的范畴,进入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多功能化、全自动化、微机数字化与网络化控制的新时代。因此,“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的知识掌握得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结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
  按照人事部最新统计预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市场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供不就求,需求量旺盛,而真正适合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人才相对较少,学校培养的人才也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重构与发展迫在眉睫。
  2.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市场需要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伴随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而建立、同时应随其技术进步而调整。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虽然已经在不断进行研究与调整,许多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上分多方向培养,如数控方向、模具方向、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方向、机械设计及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等,但这种定位过宽、过泛,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仍偏离高职专业的特点,专业面过宽而不专,专业定位没有紧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体化”人才需要,不能很好地解决“懂机、懂电、懂控制”的要求。其一,要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机电一体化的综合能力。其二,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各校虽然强调能力的培养,但课程设置有的偏重机械,有的偏重电子,或者将机械、电子两大学科简单地叠加,并不能形成机电“一体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三,在教材建设上,各校纷纷推出新教材,在应用和技术上有所创新,但仍没有摆脱本科专业的压缩型或中专教育的提高型这两种模式,在技术、工艺、设备的叙述上仍有滞后性,机、电、控制的内容是分离而非综合。根据目前专业建设的情况,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重新准确定位,课程体系要重新建立,以符合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和机电“一体化”的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重构的思考
  1.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构。对专业进一步准确定位,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建设思想。要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和突出技能培养为重点,重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要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通过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关于机电一体化的界定。要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去理解,这种理解为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的理论依据。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取名为“Mechatronics”,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运用机械、计算机、信息、微电子、自动控制和传感测控技术等群体技术的综合学科,其运用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
  3.机电一体化专业重构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1)重新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定位、专业培养的目标。专业建设的成败,首要的是专业定位。重新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培养目标定位,使能力进一步明晰,定位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职业性,在专业建设上发展和创新。
  (2)重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适应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形成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方案。
  (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体系重构包括课程综合、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及学业要求等内容。并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4)按“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项目,开发适合高职特点的系列教材,加强教材建设。
  (5)构建“与企业技术相适应、产与学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三)重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初步认识
  1.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建设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要进行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立足本地区,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从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当前在微电子、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医疗设备、电子专用设备、激光技术、机器人等主导产业中,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机电产品制造、维护、维修等领域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于机电产品的制造与数控加工、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与维护、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维修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能在机电工程领域适应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加工、维护维修、设备管理、设备引进改造及技术开发、销售等工作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
  2.关于机电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一致,学生的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复合度高的特点,重构着眼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综合和课程设置的柔性化三个方面。课程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解决删旧、删深、删偏的问题,增加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课程综合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解决优化体系、合理组合、缩短课时等问题。课程设置的柔性化则从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出发,构建专业平台,设计可选性较强的柔性课程体系。
  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以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为载体,如以数控机床、工业机械手、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等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对象,分析其设计、制造、维护与维修工作过程,解析出知识点和技能点,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机械设计技术”等为核心技术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构,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虞付进.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41-43.
  [2]黄伟明,吴必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研究[EB/OL]http://vse.guangztr.edu.cn/11.com.
  [3]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