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

作者:蔡 艳




   [摘 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就此分析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看法、想法以及教师的体会。
   [关键词]课程设计 上课形式 以学生为主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是五年制大专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课程,是电工电子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共同构成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它要求学生能将已学过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等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子系统的设计中。这门课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学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二是实践性。课程设计包括电路设计、印刷板设计、电路的组装和调试等实践内容。三是规律性。课程设计在其完成的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即确定目标→制定方案→电路的设计与器件选择→电路的安装和调试→联机统调→资料整理与撰写设计报告。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的现状,重点应放在模拟电路这门课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了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资料的整理与撰写设计报告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触颇多。尤其是对课程设计的上课形式,师生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想法。为了让学生完成 “开关电源”的课题,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方法,收到较好效果。
  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大组,分别指定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要负责好全组成员,如带领知识水平有高有低的全组成员一起学习原理,理解原理;监督组员在实施全过程的完成情况;材料的领取与发放;协助教师维持好课堂纪律等等。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效果显著,大部分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学习了原理。学习与讨论时,个个都很投入,远比平时按常规上课时的气氛好。归纳学生反映的意见,也体现出分组后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有些学生在小结中写道:“分组的感觉挺好的!提高了我不少积极性”,“我们的团队是难不倒的,相信自己能行”,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改变为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完成、自己总结的完全独立的形式。由于时间和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教师把设计电路以及电路的PCB图做好交给学生,同时也发放了一些资料。但是,一开始学生仍觉得无从入手。于是,笔者就利用一节课时讲解了大致的原理,剩下的交由组长去带领组员学习。各个小组采用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但也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如有一组由组长和一名成绩较好的组员先行讲解,接下来安排三位学生补充讲解,最后让剩下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有学生讲错,其他学生都能涌跃提出纠正,出现疑问则鼓励一起讨论。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求发言,都需要认真听、动脑筋。因此,从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看,这一组相当突出。
  再次,是动手操作。由于在实习中已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仔细,基本不会出现问题。但在接下来进行的调试过程中,由于有些同学在完成装配后的些许得意,导致了一些小错误,如将输入输出弄反或者漏焊一两个管脚,等等,但最终都能有惊无险地通过验收。很多学生在学习小结中,流露出了对自己第一件作品的满意。
  (二)适应、扩展和选择
  为期两周的设计课结束后,笔者总结教学过程,感触良多。
  首先,学生虽然对这种课程设计的上课形式很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希望这样模式的课程多一些,我的一丝遗憾就是无缘设计PCB板。”其实这也是教师的遗憾。没有对现成经验加以尝试,势必有些疏漏。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各不相同,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水平,基础好的学生自然会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的问题。
  其次,既然这种课程设计的上课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拥戴,为什么不扩展开来、大力推广呢?新课程提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室可以“搬”到实验室、理论课也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有些内容可以借助实验直接演示、继而由学生自己直接操作、实践。这样,对教师来说,实验的经验增加了;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是单纯的听讲,需要既动脑又动手,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大增加。
  还有就是课题的选择及时间的安排。结束这次课程设计的尝试后,很多学生觉得应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继续下去。因此,应该多提供一些课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或者直接采取把课题提前交给学生的方法,如在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这些相关课程开出之前就给出课题,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初思考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在新的上课模式推行的安排上,则应在相关的理论课上完后集中一段时间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晓文.电子线路课程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
  [2]胡宴如.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