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作者:陈 刚 徐景田 梁新美




   [摘 要]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现测绘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地籍测量学》课程,结合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介绍《地籍测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通过教学改革尝试取得的较好效果。
   [关键词]地籍测量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国内设有测绘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60余所。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地籍测量学》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实习安排也有所不同。测绘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针对《地籍测量学》课程,结合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测绘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地籍测量学》在整个土地管理内容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有以下特点:
  1.从课程内容来说,它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前者具有政策性、法律性强的特点,属文科政策法规系列;后者技术很强,内容丰富,具有工程技术的性质。
  2.从作业程序来说,地籍测量工作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它是土地登记、确立土地产权法律程序中的一个关键程序。由于地籍测量形成的地籍图、表、簿、册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确权)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地籍图及其成果具有法律效力,这是与地形图测绘本质的区别。
  3.应用性、实践性强。地籍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先行课程是测量学、控制测量和土地管理概论等课,而目前的国家统编教材,包括了测量学,控制测量等较为庞杂的内容。
  (二)教改尝试
  总的改革思路: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生产实践,在理论教学上掌握必需够用为度,着力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利用,达到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具体说,以工程实际中正在使用的常规作业程序所需的基础理论为主,适当包括一些近期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新技术,按照专业实践的需要去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即放在专业的应用上来,并在实践环节中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使用相关手册,图表、规程、工具书来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地籍测量学》的内容,按土地知识、地籍外业调查方法、测量学理论、地籍图测绘、地籍图编绘和宗地面积量算的顺序安排。最后实测一幅地籍图和用解析法计算一宗土地面积,使理论落到实处。《地籍测量学》是技术性强、政策性也强的一门课程,所测绘的资料、图件,一经管理部门认可,均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认真执行规范、培养规范意识、保证测绘精度,是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红线。根据以上思路,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改革教学内容。本课程教材《地籍测量学》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土地管理类规划教材,它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地籍测量的理论,并以《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为依据,介绍了地籍测量的要求和方法。但该教材包括了测量学、控制测量和地籍测量三部分内容,对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教学内容显得庞杂。根据以上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和城镇地籍项目的实践,我们将教学内容由原教材的四篇十四章精选为十章,由于《测量学》、《控制测量》两门课在此之前已开设,所以在内容上应淡化这两部分内容,而重点加强地籍测量部分的教学内容,结合1988年国家测绘局印发的《地籍测量规范》、1989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订的“城填地籍调查技术规定”、组织教材进行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地籍管理,地籍数据库逐渐在各地建立,地籍管理自动化及可随之实现《地籍测量规范》、《地籍图图式》规范化、标准化,我们随之增加了地籍数据库、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如何建立的模式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理论体系。以常规作业理论为基础,适当包括GPS网建立和计算机辅助成图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内容;以土地权属调查为重点,并安排课间实习(模拟);就可把地籍图应用题放在实际地籍图上作业,实用性好,针对性强。
  2.教学方法创新。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习等进行教学,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法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课程讲授,实施“参与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实践表明,在课堂上大量讲授仪器的操作,学生普遍感到厌倦,等到实习课时,已忘了许多,教学效果不理想。为避免这一弊端,凡是涉及到仪器使用方面,如构造、原理等,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着重放在课间实习中介绍,教师现场给予指导。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是《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色。充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媒体题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精简授课学时的情况下,保证学习内容和动手操作机会不但不缩减,而且更加丰富和生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我们还围绕课程开发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实际授课中以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并结合板书、实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3.建立实践性体系。课间实习和习题课是课堂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课程共安排12学时,占总学时的20%。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上着力组成一个有机实践体系的实践课,避免孤立安排。为此,采用学校已有的地形图和校内已建立的实习基地控制点资料,模拟组成一个实践体系,全班共分成4个实习小组,分别采用4块宗地,即以“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游泳馆”为宗地。每一宗地以四周马路线为土地权属界线,宗地内有地物等,这样的模拟宗地,可以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宗地草图测绘,界址点测量和宗地分割实习,并可进行土地面积量算等习题课教学。学生利用自己的观测成果进行实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实习小组之间的比较、竞争;②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深度,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4.成绩考核采用试题库。考试是实现考教分离的基础,成绩考核采用试题库可以逐步实现考教分离、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学性,避免对教师产生依赖性。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因此考试不是万能的。但在目前条件下,考试还是检查教与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有许多优越性。
  (三)教改效果
  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功与否,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一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其二是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能力。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必须体现在实践课体系的精心安排上,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体系互相交叉、渗透和融合。其三是善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本科压缩型的专科教学以及以生产实践理论为基础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积极性。既有教师的积极性又有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成功的教学。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当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绝不是“一切教师说了算”的教师中心论。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善于思考,吸取合理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三是多在实习环节上精心安排,形成实践体系。使学生在自己的实习成果(图、表、册)中产生兴趣,乐意下功夫写好实习报告,做好作业,并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讨。根据以上标准,地籍测量课的教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平时作业和实习情况。据统计约70~80%的学生能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和实习报告。这些作业和报告,字迹端正,文字流畅,绘图规范、答题正确、数据准确。例如宗地界址点测量反算权属界线边长,其与实测边长之差小于0.1m的学生约占80%,这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有的实习组因超限而主动提出返工。
  2.考试成绩。采用试题库考试,全班平均分80.03,优秀3人,良23人,中10人,及格2人,不合格0,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较好。
  3.能阅读和应用地籍调查规程。国土局颁发的《城镇地籍规程》人手一册,土地利用分类表教材中没有,授课中按规程作了重要补充讲授。教材上的变更宗地编号方法与规程不一致,就以规程为准讲授和使用。本课学完,学生都能查阅和应用规程。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地籍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实习指导等教学文件不但齐全,而且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还是太少,今后我们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需要,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按照产学结合的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得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冯仲科.21世纪测绘教师的十大素质[J].测绘通报,2000,(1).
  [2]汪祖民.对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海洋测绘,2003,(3).
  [3]徐景田,陈刚.对《地形测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4,(3).
  [4]花向红,汪志明,许才军.测绘工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