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搞好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倪 莉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按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脑、手、口、眼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音乐课更须如此。如在讲乐理知识“力度记号”时,教师不必对每一个记号做详细的讲解与诠释,而是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熟悉的与力度有关的声音,如火车由远而近的长鸣声。一方面可让他们自行模仿,另一方面可通过模仿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由此,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既深刻又清楚,且无须教师用过多的语言去讲述。音乐课是一门感性认识很强的课程,有些东西往往讲得越多,却显得越神秘,学生也越容易犯糊涂。所以,应尽量以简洁、精确的语言去讲述,再让学生适当地参与,才会事半功倍。同样,还可以通过分组让每组同学都跟着教师模仿一个相同的节奏,但力度有所区别,让学生辨别各种声音的强弱。
(二)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1.音乐教师站立在讲台上,应注重仪表大方、端庄,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精神振奋。常讲方言的教师要坚持说普通话,讲课要做到深入浅出,语言简练,有逻辑性。要注意板书工整,无论是简谱还是线谱教学,都应力求写谱规范化,不要潦草,不要似是而非。在运用录音机、电唱机、磁带、唱片、挂图、卡片、乐器等教具时,要熟练、灵活,要预计并能解决临时出现的各种障碍,以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2.音乐教师的范唱演奏,不决定于自身的条件优越与否,而决定于真实的感情流露,熟练的技能,以及课堂的精心设计与认真负责的备课、上课。教书育人特别要善于示范、善于运用智慧来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手段音乐语言信息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受到乐感的熏陶。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师应创设与课题相配合的特定场景和音乐情境,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把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感知、体验的状态中陶冶情操,发展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知音律、通心灵的耳朵,在体验中发表独立见解。如在欣赏课《交响诗》的教学中,笔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不是从交响诗的定义到作品的创造背景侃侃而谈,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学生熟悉的《铁道游击队》影片的画面和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导入,通过设问使学生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同名交响诗作品的想象兴趣。在歌曲《美丽的梦神》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快从浮躁不定的状态中进入到歌曲特定的表演情境中,先以凯丽金独奏《勃拉姆斯摇篮曲》的音乐导入,创设意境让学生在萨克斯管悠扬抒情的音乐中充分感受。学生的一段配乐诗朗诵《寻梦》,引领他们在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这一课的特定情境。以“音乐可以表现怎样的意境”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恬静而优美的旋律充满了对孩子的抚爱和期望,孩子在妈妈的爱抚中,在优美和谐的乐曲声中,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两者同步进行。要把学生的“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要使学习的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让他们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感受对音乐知识的需求,进而转为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刚开始上琴法课时,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出于对弹琴的新奇和未知,而对琴法兴趣很浓。但随着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有些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有所减弱甚至放弃,原因就在于音乐理论知识与琴法的实践活动脱节。其一,是由于教师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进程偏慢,不能满足学生弹琴的需求;其二,是由于对音乐理论知识讲述的进程偏快,知识量已远超过需求,但仅限于书面的理解,导致学生掌握长度不够,影响、阻碍了他们对琴法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述音乐理论之前,能先对每节琴法课的理论要点有所总结,使理论学习与琴法实践活动同步进行,这样相辅相成,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既对音乐理论产生兴趣或加以注意,也会在琴法课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不仅弹琴应付自如,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所以,上音乐课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两者同步进行,以求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搞好音乐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效率。
(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开发、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统一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演唱、创作、游戏等。它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在欣赏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时》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设计,用自己的歌声和身边仅有的音源来合作表现“单调的、黄沙滚滚的草原”、“草原是渐渐走近的马匹、骆驼的脚步声”和“草原是威武的俄罗斯军队和疲惫的商队”的音乐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创造性地用歌声、哼鸣声或敲桌子、跺脚等手法来表现了这一特定的音乐场景。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实践中,学生既加深掌握了诸如对演唱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又表达了合唱丰满的音响效果,培养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在《爱我中华》一课中,笔者安排了半节课的实践活动,让全班同学围绕教学内容分组参加一项表演形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选择了演唱一首爱国歌曲、绘出一幅祖国的锦绣河山、创作并配乐诗朗诵一首歌颂祖国的诗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着意创造最佳的表演效果,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表演能力。这种相互配合的小组合作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