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程改革下计算机教学三步曲

作者:吴士宏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好计算机课,需要计算机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几年课程改革的实践,着重做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工作,使计算机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 计算机 教学
  
  职高的计算机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意识、感受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内化信息理论,使职高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对于怎样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并使之能充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便成了重中之重。
  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本人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计算机教学必须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引导、教学后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更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前的精心准备
  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把计算机课教好,就需要计算机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备课。
  传统的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只注重备大纲、备教材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大纲、备教材,”还注意了“备学生、备形象、备环境”等。
  1.“备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就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备学生就要备学生的各种“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2.“备形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因而,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教师要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个人形象。教师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自然流露出的儒雅风度、对真善美的诗意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他人的友善,都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定会受益无穷。
  3.“备环境”。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身份的变化,教室环境的设置也应该成为备课的对象。传统的教室都把教师定位在讲台上,教师站着,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好能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面,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也可以坐下来。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其实是应该改变的。而且教室的外延应更为宽广,除了教室、机房外,大自然、工厂、农村……也是教室,因此,我们要确立“大课堂”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尝试了与学生共同备课,通过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二)教学中的合理引导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是助手、是顾问,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行将一些现有知识教给他们。在新课改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碰到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问老师,也可以查资料。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立即帮他们解决,而要给他们一定的自我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能力。比如,在做Excel练习时,学生碰到这样一道题目:将sheet1工作表中平均成绩小于60的,在其后的单元格中设为“不及格”,否则设为“及格”。我发现同学们做到这一题时,要么紧锁眉头,要么在翻课本,要么在相互讨论,但由于课本上没有关于这种问题的解释,所以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适时加以引导,首先让他们分析这道题应该用什么知识来完成,有的同学一下子就答对了,应该用函数来实现,我马上就对这位同学的回答加以肯定,紧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应该用什么函数来解决呢?有同学找到了答案,用IF函数,但问题是IF函数在课本上没有介绍,同学们不知道该怎么来实现。于是,我又对他们加以引导,虽然课本上没有介绍IF函数的使用,但可以通过Excel软件来找到答案。这时,又有同学感到迷茫了,我再加以提醒,在前面学Word的时候,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经过提醒,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都知道可以通过“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几次合理地引导,同学们通过“帮助”,自己完成了任务。
  二是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需要针对某个教学目设计一系列的任务,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有些任务对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些难度或出现一些误操作时,要及时地进行讲解、更正或进行电子演示。
  三是要时刻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并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捕捉教学中的灵感,以及时调整好设计思路和方法,不断改进、充实自己的教案,以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关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的科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着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目标唯一的现象,显然这些做法根本就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纲要所要求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一目标。就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而言,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不够,或者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深,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课程目标常常出现淡化、摇摆和偏差,从而导致了评价实践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错位。为了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在教学后,应采用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充分显示学生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教师评价。在通常情况下,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居多数,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要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从本质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能力特点,有自己的爱好、长处与不足,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轨迹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必须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切忌用某一种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学生。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客观实际,评价才可能是客观的、科学的,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学校也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学生参与评价可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
  3.家长评价。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中应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系统的共同评价。因此,还需要动员家长也参与评价学生的工作。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新的评价体系在实施中不仅会逊色,而且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
  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还是家长评价,都应该强调评价要有客观性和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并结合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笔者只是粗浅地谈了一些个人体会,计算机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值得我们共同去深入探讨、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