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ICT的优势

作者:刘 然 张 玲




   [摘 要]ICT是指信息和通信技术。本文着重论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ICT对其组织形式、功能实现、师生关系及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ICT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而,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将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创新能力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密不可分。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探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更为重要。
  (一)ICT简介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指信息与通信技术,是信息和沟通的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CT凭借网络飞速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ICT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不只是教育的辅助工具,而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通常的ICT技能包括:①信息获取技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信息分析技能。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③信息加工技能。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④信息创新技能。在信息加工时,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线索,得出创新信息;⑤信息利用技能。将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⑥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技能。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让学生具备上述信息素养,并内化为自身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非常重要。而学校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ICT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由一系列的主题单元构成,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实施。其优点是研究主题的选择灵活性很强,因而有利于不同学校和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其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提高开放性思维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还可训练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交际和表达能力。这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新开课程,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其与ICT的结合无疑可在最大限度上开发其潜能。
  2.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职能的发挥。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削弱或降低。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内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除了此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说明,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必须具备学术、研究、创新等素质。在我国,教师具备这一素质,现阶段借助于信息技术便成为一个捷径。
  3.研究性学习的学科特点。研究型课程的鲜明特点是综合性,其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学科,而是综合性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必须结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分析、整理、组合、使用,而这一要求的达成若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会更加方便有效。
  4.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是理论和实践的难点,毋庸置疑的是它与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有较大不同。研究性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了解创造过程、体验其中乐趣。因此,评价也应重视学习过程、知识技能的运用、亲身参与以及感悟体验的获得。鉴于此,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开放式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借助于ICT技术,可以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有助于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形成。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ICT的优势
  1.ICT是学生的一种基本认知工具。ICT技能学习强调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ICT,把它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自然、顺手。
  2.推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它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学”为主,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基本模式为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而ICT作为一种技能、一种素养,是由一项项设置,一步步操作组成的,很适于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掌握。
  3.ICT有助于达成研究性学习的功能。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学生利用ICT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对解决问题技能的迁移。
  4.ICT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然而由于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适应,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若利用计算机网络却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如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质疑;其监视功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其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释放。
  5.ICT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通常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要求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这样,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养成互动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得到真正提升,素质教育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落实。
  总之,利用ICT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在我国当前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ICT和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教育部教基2000,(35).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Z].2001,04-11.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4]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田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评价[J].信息技术教育,2007,(05).
  [6]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
  [7]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
  [8]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