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乐便然后学

作者:曹彦杰




   [摘 要]《学记》第一次提出了乐学的思想,并在后代不断发展,理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传统。但由于苦学教育思想的统治,乐学思想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个体的志趣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重新总结《学记》的乐学思想,对于纠正强制学习的习惯势力,构建现代教育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学记》 乐学思想 现代价值
  
  《学记》是世界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比西方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近300年。它在我国古代教育“奉为法戒”,东传日本对日本教育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谷口武(日)在《学记论考·序说》说,“时至今日,仍然指示着昭著的真理大道”,其本身具有“永久性的存在”。《学记》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乐学思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并成为我国与苦学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传统。自有文字记载始,中国教育史记载的勤学苦练而成人成才成功者比比皆是,苦学可谓成为教育和治学的经验之谈。那么,作为我国第一篇教育理论著作的《学记》,为何却要提倡乐学呢?
  是乐学,抑或苦学?
  《学记》的乐学思想是基于当时的教育弊病及不良后果而提出的。战国晚期的教育教学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训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大意是说,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那么这种教学现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也,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就是说,以上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老师,他们只感到学习的困苦,而不知道学习的好处,这样的学习状况,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是教育没有成效的原因啊!
  因此,《学记》提倡使学生乐学,唯有乐学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也只有这样,当他们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其教诲了,并且“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即能重视学业,按部就班,才能使学业有所成就,也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学记》主要从教育学的方法论上探讨了乐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后来又有学者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探讨了乐学的重要价值。《吕氏春秋》云:“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如果人不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做一件乐事,不能真正沉浸其中,即使是贤者亦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了!明代的王守仁也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谈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毕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乐学则“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明代泰州学派王艮也写有《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知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这些思想是《学记》乐学思想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虽然《学记》的乐学思想和现在的快乐学习在社会背景和教育目的上是不同的,但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乐学思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苦学教育思想的偏颇进行了纠正,丰富了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内涵。
  所乐何物?
  儒学自宋以降从伦理学趋向哲学化,宋儒对孔子颜回的虽苦犹乐的心理进行了理论化的探讨,并提出了“孔颜乐处”的教育命题和哲学命题。认为孔颜之乐而非世俗之感官之乐,而是为“道”而乐,所以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壮之语,所以有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观精神。在这里从教育的角度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学习是快乐的,或者说学习是为了快乐。
  其实,在《学记》中对这一教育命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宵雅肄三,官其始也”,也就是说学生在开学的时候就提醒他们,学习是为了“建国君民”“化民成俗”,是为做官管理国家大事的。在这里所重视的是立志的首要地位,因为志是乐学的前提,所以《学记》强调“士先志”。当然在这里的“志”,是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把读书学习的目的拘泥于做官的狭隘之隅,也是应该摒弃的。但是可以看出先秦教育非常重视志趣教育,在隆重的开学的那一天,就开宗明义地及时进行目的教育,可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增加了无尽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愿意为此而立下长期甚至是终身为之奋斗的志趣,并进而乐学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而乐?
  《学记》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系统总结和提升,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在如何实施乐学而达到教育目的这一关键问题上,论证了教与学的矛盾统一及其原则与方法。在如何实现乐学这一重大教学问题上也更多地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论述的。《学记》在对如何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上表现了如下至今仍有诸多启发意义的认识。
  首先,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这对教与学矛盾双方的宏观认识上。先秦诸子论教重点是讨论“学”,比较少的讲到“教”,教的原则是以学的原则为根据的。而《学记》则比较明确地注意到了教的方面,而且是从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论述教学问题的。它指出了教与学的矛盾,同时又要求教与学的统一。《学记》认为,不仅学生是待发展的人,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人。《学记》中论说:“学学半”,意思是说教和学各占一半,换言之,教的人一半在教人,一半在学习;学习的人一半靠人来教,一半靠自己去学。此即《学记》论述的“教学相长”,无疑对今天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其次,教师要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导学式教学。上文已经谈到学生为什么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甚至“废其学”,究其原因就是不顾学生的学习层次而只管灌输的注入教学,因此《学记》提出了以使学生乐学为目标的启发式教学,作为运用其他教学原则的总的指导纲领。《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生拉硬扯强迫他们学习;要通过积极鼓励和督促他们学习,而不能压抑和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开拓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思考,而不是越俎代庖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若能这样掌握好教学的分寸,就能产生“和易以思”的效果。换言之,师生之间就能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学生也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能进行积极的思维了,从而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记》的乐学思想,即是以通过各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安心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地学习,以至实现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学生只感到学习的苦难,体会不到学习的益处、乐处,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且会适得其反。在此总结《学记》的乐学思想,并不是否定勤学苦练的教育价值,而是反对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强迫学习的做法。总结《学记》的乐学思想,对于现代乐学教育观的构建、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无历史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