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后现代教育技术解析
作者:陈维维 吴月华
得自由。相反,却使他们日益成为了技术的奴隶,此外,造就了单面教育、单面人和单面的思维方式等,这也值得后现代教育技术关注和反思。
(三)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张消解主客二分,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共用。倡导天人合一,后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也很好地张扬了这些思想和理念。
1、人文向度。它是从后现代的多元、复杂、差异等特性衍生出来的,因此,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
从个体角度来说,它反对“自我中心论”,而倡导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并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技术,并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从而使教育技术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手段,使个体从现代理性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这也就意味着把教育技术从其作为教育辅助工具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为自主的教育搭建平台,使教育成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真正的解放过程。
从群体角度来说,它反对教育的等级观念,主张大众的、世俗的、充分的教育,倡导群体协同、人与人和谐共处,并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而反对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反对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倡导师生、生生间平等地对话、交往、合作。
2、自然向度。自然在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被当作征服的对象遭到任意开发,并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和教学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有的教师离开了教育技术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离开了计算机和网络就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和生活,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技术人,后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对这种逐渐陷于困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反思。
后现代教育技术反对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为自然立法,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技术、技术与自然的和谐生存,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也正在从辅助地位走向整合,走向人与技术、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正如美国后现代课程专家多尔(2000)所说,“我们向后现代前行时,需要将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象力与文化、精神(Spirit)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
(四)后现代教育技术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技术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又要怎样界定?对于这些问题,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争论与交流中,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后现代视角带来的创新与价值,给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1)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它留给我们的是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地对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2)后现代教育技术谈论的是后工业社会,即工业社会在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针对目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现实,需要审慎对待。在我国声称现代性的终结还为时过早,传统的现代教育对我国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指导作用,不能彻底抛弃的时候,如果盲目地移植与套用后现代的理论,不仅是幼稚的,更是不切实际的。
(3)后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反对技术理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如对其极端地强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文化的虚无主义,使人类看不见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从而丧失了对事物评判的一般标准,并导致学校教育陷入迷茫甚至消解。
(4)教育技术要真正符合后现代教育的需求,旨在人类的福祉,就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在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西方与东方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反思和超越自身。唯有如此,教育技术才能在教育的发展过程成为“助力器”,人类也才能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真正“诗意地居栖在大地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