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网络德育功能及其探讨

作者:田海洋




   [摘 要]网络德育功能是德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是确立、评价目标及制订对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文化传承与开新、德育教学改革以及理念创新等方面,可以实现对传统德育功能的变革。为进一步明确网络德育的功能,还需要深入剖析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基本问题。
  [关键词]网络德育 功能 研究
  
  一、网络德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
  
  网络德育功能是德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是确立、评价目标以及制订对策的决定性依据。
  首先,从确立网络德育的目标来看,功能直接制约着目标。网络德育的功能是指其能够做什么,反映本身作用阈的大小。而网络德育的目标则是指人们期望其能够做什么。从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的确替代了前者。然而,“期望能做什么”并不等于“能做什么”,二者直接等同会造成对网络德育功能的僭越。这方面,以往的德育有着太多的经验教训,在重新制定网络德育目标时务必要认真加以记取。如果目标过低,又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作用,又会使得德育在面对网络时易失去把握机遇与挑战的机会。总之,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损害网络德育的形象,使其处于初探阶段时研究就陷于被动。
  其次,合理评价网络德育的直接依据是实践与目标值之间的契合程度。因此,不仅要清楚已经达到的目标、实践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明了对象的可能性,否则就有可能越出对象自身功能阈限的危险,极易导致网络德育的“虚胖”,重蹈“德育万能”论的窠臼。
  最后,功能研究也是科学制订网络德育对策的需要。对策针对问题而来,应防范或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提出。正如不可以把所有网络问题都装进网络德育的“口袋”一样,研究者也不可以随便提出对策,以作为指导网络德育的灵丹妙药。对策必须根据功能限定提出才能适应需要。
  
  二、网络德育对学校德育功能的更新
  
  与传统学校德育不同,网络德育是因互联网络的普及而生,网络为其注入了新鲜元素和特性,其功能有别于传统德育。
  1.文化刷新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保有民族性的重要条件,是其价值合理性的本质体现。传统意义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总被看成是单一或静止不变的,而在网络社会里,由于网络的及时、开放、互动等特性,道德价值与过去已成迥异。网络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借助这一平台,多元文化互动已成为可能。美国信息产业家嘉格伦甚至设想依靠网络把全球分为五个电子校园,使不同文化融于同一园区。同时,实现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变也是网络德育文化功能的一部分。正如有学者指出:“电脑网络传媒对大众文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变化可以使文化的精英立场丧失部分空间,但也可以使真正的学术思想获得一个平台。网络使平民的声音能够发出,使得多元对话成为可能。”所以,由网络所推动的文化建设必将是大众的,网络文化流向代表的是大众,即大多数的意见。无疑,网络德育会加速实现文化的这一转变。
  2.教学变革功能。
  (1)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割裂是现代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一是形式外在于内容,游离于内容之上。二是形式滞后于内容,阻碍内容的发展。当今的生活德育内容尽管发生了重大变革,已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倘若仍采用灌输的方式,那么无论怎么变革,德育教学也仍然只能远离生活而无法接近生活。德育教学从讲台、黑板到网络的转变,适应了当代社会变化对德育变革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
  (2)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是传统学校德育的另一突出问题。应该说,理论本身既有说理性,又有实践性,德育理论也是如此。但长期以来,由于实践环节缺失,不仅造成了理论脱离实践,变得高远,而且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德育实践又由于缺乏可用的理论指导,收效甚微。这使得人们对传统学校德育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怀疑,对其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出了批评。而在网络空间里,抽象的理论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化为视觉享受,理论本身的实践性通过学习者的实际操作,由其主体性表现了出来,从而实现了德育教学由理论说教到体验理解的转变。
  3.理念更新功能。
  德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价值内化,使人养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可以有利于树立学习者全新的德育理念。
  (1)宽容的理念。网络超乎想象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大大拓展了人们现实的生存空间。在这里,有各种文化的交汇,有不同观点的争锋,有差异的个性,有高低不一的品味与爱好。可以说宽容是网络多元世界的内在体现。网络德育的功能就是要使人养成宽容的心胸,具备全球的意识和平等的理念,尊重各异的文化与各自的选择。在实现机制上它可以将宽容美德生成的否定和肯定二重机制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真正有利于促进这一美德的生成。
  (2)开放的理念。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得德育必须保持对内的开放性,即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如今,泛政治化以及知性化的德育已普遍遭到人们的诟病,德育的民主化和人本化理念日甚。网络社会背景下,信息浪潮接踵而至,学校德育再也无法有“庭前闲看花开花落”的自在,而必须密切关注身边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只有放眼世界,把握长远,才能真正做到无论风云如何变换,皆可“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责任的理念。人们对网络由最初的虚拟世界到如今虚拟的真实世界的认识,是一大进步,反映了对网络本质认识的深入。网络交往尽管不如现实交往那样重视人际印象效应,但由于其及时交互性与作用阈的无边界性,使得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的风险更大,更需要有责任意识。每个网民都应该意识到,其行为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健康的或不健康的,都会影响到同时在线的无数个体或群体。网络德育在这方面通过加强自律教育,增强人们的网络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正确处理网络德育功能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网络德育功能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若要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就不得不对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基本关系做一番深入探讨。
  首先,是网络与网络德育的关系。尽管就其概念而言,网络与网络德育二者是容易区分清楚的,然而,就其特点与作用而言,则未尝如此。由于网络德育与网络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得人们在论述二者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时,往往划分得很清楚,一定程度上甚至存在着无边界或特征同构的现象。譬如,就其特点而言,人们就极易把网络的一些特征,诸如信息丰富、沟通快捷、交流平等、传递及时等赋予网络德育。特征是对本质与功能的反映。二者特征同构的现象,反映了目前对网络德育功能认识上的不足。反过来,它又会制约网络德育所取得的成效。
  其次,是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关系。网络德育这一概念,开始是由具有现实敏感性的作者针对网络失范问题而提出,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在概念用语上,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德育”一词,并各抒己见。但也有学者审慎使用了“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的说法。使用的概念不同,折射了研究者对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关系不尽相同的理解。有学者对近年来的概念研究作了如下的归纳:一是网络德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德育活动过程,网络是德育的一种工具、手段和方式;二是网络德育就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德育活动,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德育的一种环境,成为开展网络德育超越时空界限的“大课堂”;三是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过程,网络是德育资源,网络德育就是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新;四是网络德育是把网络作为德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德育问题,如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剽窃网络成果,散发反动、迷信、淫秽的内容等;五是网络德育着力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的条件,形成德育的网络系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