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作者:吴高岭 宋德凤




   [摘 要]教育必须遵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专业建设必须对社会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作出积极的响应。本文根据湖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分布状况,分析了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响应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类型,目前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我国的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基本规律,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以指导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试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谈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一、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高职专业的分布状况
  
  1.专业分布情况。
  据统计,2008年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专)院校51所(含高专3所),并开设了1424个专业,校均开设专业28个,其中,开设专业数最少的为9个,最多的达到63个。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从专业开设的覆盖面来看,基本上涵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19个大类,体现了一个高教大省专业设置面宽的特点。而具体到每一所院校,专业的数目则差异较大,如全国示范性职业学院、湖北省重点建设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职专业达63个,而新成立的湖北青年职业学院开设的专业数只有9个,一般地市(州)职院在11~40个之间。
  2.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的分布情况。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2003年12月,教育部、劳动保障部等6部委下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将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高级护理等4个专业列为紧缺人才专业。它们在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分布情况,见表2:
  
  从上表来看,湖北省51所高职院校对上述紧缺人才的专业响应度是比较高的,其中,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院校达49所,占总数的96%,开设数控、汽车维修技术两专业的院校也在40%以上。当然,护理专业是个例外,因为医学类专业需省教育厅、卫生厅同时审批方能开设。对上述4个紧缺人才的专业,从2004年起,中央财政采取了支持奖励的政策,拨专款建设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补充通知》安排,除上述4个专业外,又新增了4个专业,即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生物技术。上述新增专业的统计如表3:
  
  从上表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的各类农校已基本升格或合并到高职院校,因此,开设生物技术的院校达40%。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和建筑技术这两个专业的响应度还不够高,开设的院校不足20%,特别是煤矿安全技术专业,甚至还没有学校开设。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产业的需求脱节。
  
  许多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需求情况的调研,甚至对国家的产业政策一无所知,因而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不知道申办什么新专业;盲目申办“热门”专业;对传统专业缺乏改造和提升,很难进行“舍弃”;对新兴、边缘、交叉的跨院(系)、学科的专业申办不够,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后劲不足。
  2.专业建设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随着改革的推进,在上世纪末,国家就已经取消了“毕业分配”的政策,而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尽管“产品销售”的问题已经推向了市场,而招生计划、专业审批等却仍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掌控。
  3.专业支撑条件不足,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是薄弱环节。
  从湖北的高职院校来看,除少数几所办学历史较长外,90%以上的院校都是1998年后通过“三改一补”才建成设置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是普遍现象。在师资队伍方面,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成,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且近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各校的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缺乏紧缺人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由于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很好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理想,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它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而存在较大的困难,设备也难以更新;校外实训基地则因为缺乏政策支持、企业担心影响产品质量或经济效益而不愿让学生顶岗实习,加之一些合资或外资企业由于“技术秘密”因素而很难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导致大部分职院都没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4.对专业建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
  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广,从专业设置的论证到专业师资的培养及实践条件的建设,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到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凸显自身的特点,目前,一些院校的管理层对上述内涵认识不到位,有的把高职专业建设与普通本科的学科建设混为一谈,盲目套用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有的甚至连申报的程序和材料的内容都不甚清楚。
  
  三、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1.专业设置方面。
  (1)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客观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哪些是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哪些是被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淘汰类产业,等等,产业政策导向就是新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例如,中国近些年逐渐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数控技术等现代制造类专业则由此成为了客观必需。又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等能源工业被列为国家重点。而“十五”以来,煤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极不相称,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安全生产局”,中央财政也拨付专款扶持矿山的安全建设,矿山安全人才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但从表3来看,目前,湖北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对开设煤矿安全技术专业作出响应。
  (2)专业设置必须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且要紧贴市场的发展。市场有很多种,但与学校关系最密切的是人才市场。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现了出来。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和高职院校之间相互独立,政府的协调职能也比较弱,没有建立相互快速反馈的有效联系机制。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人才市场,且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并努力开展“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通过科学设置专业来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在科学分析并掌握了长远的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学校才有可能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所谓的“热门”专业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冷门”,甚至出现招不了生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