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作者:林 晨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状况,提出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观点,以达到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遵从探究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的原则,从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主动学习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参与意识 实践活动 培养
  
  中职生是中考的失意者,自身文化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因厌倦、躲避心态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如果只是进行机械、传统地课堂讲授,难以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引导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尽情地表现自己,才有可能转变厌学、惧学的心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作为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从经典的语言材料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付诸听、说、读、写等项感悟实践,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知领悟,不断地积累辨识,形成语感,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目的。笔者通过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努力尝试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提问,启发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之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恰当地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是启发学生开展思维、获得灵感的源泉。通过探索解答不断提出的问题,可以温故知新,激发源源不断的思绪,培养自信心,有效地发挥参与意识。当然,问题的提出要有思考价值,要讲究目的性、针对性,要有一定深度。心理学表明:简单的问题索然无味,常使学生思维停滞。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潜心研究教材,了解掌握学生实际状况,力求因材施教,难易适度,激活学生思维。如在教学《雄关赋》时,预习时提出思考题:“作者是怎样把眼前的雄关与人们心中象征意义的‘雄关’联系起来,使两条线索融为一体的?”导入分析探索,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还可分层次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开头写仰慕雄关,却为什么写出了童年的梦幻?——铺垫下文,牵动情怀。②文中写亲临雄关,壮美景色本应浓墨描绘,却为什么详写两位戎装拍照者的风采?——照应前文,衔接寓意。③雄关与信念相去甚远,作者是怎样将二者联在一起的?——借助联想想象,深化情感。通过这样一步步地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分析文章的结构、写法、作者的情感,达到以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效果。
  设置疑问、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调动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参与意识的作用不可忽视。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参与,设计问题必须善于求新。要善于在凝聚作者构思独具匠心的细微处求新,发现问题、精心设疑;要善于在深究中求新,问题要有深度且适中,不能艰深离奇,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产生畏惧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要善于在变化中求新,要变换问法提问,另辟切入
  点,变中求新。
  
  二、比较辨析,理解鉴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类的基础,在人类对现实的认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进而透彻分析各类作品,有助于提高辩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应用于课文分析中,可求同见异,也可辨优析劣。如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可以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鲁迅的另一篇名作《“友邦惊诧”论》相比较,对两篇驳论文进行同中析异的理解分析。通过比较教学来分析各自特点及鲁迅的战斗精神,充分发动学生找出两文在文章结构与批驳方式上的相同点及其不同之处。
  首先比较两文的结构。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是:文章第一部分都将论敌的论点、论据摆出,树立驳斥批判的靶子,揭示背景,为批驳作好准备。不同之处是:《“友邦惊诧”论》将论敌论点分为两个层次,先逐层进行批驳,最后指出两者的关联;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论敌的三个论据入手,逐一进行批驳,最后提出作者的论点。
  其次比较驳论方式。驳论文一般从论敌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方面进行反驳。《“友邦惊诧”论》一文运用的是先直接反驳论敌论点,最后补写一节反驳论敌论据,给反动“通电”以致命一击的方法,即驳论点与驳论据相结合的方法。文章没有对论敌论据——反动“通电”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批判,也没有将笔力停留在对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的血腥罪行的一般控诉上,而是采取驳斥对方主要论点的手法,抓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一要害开刀,把“友邦”和“国府”的反动本质、狠毒用心以及它们之间的罪恶关系揭露无遗。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运用的是反驳论证的方法和从反面举例证明的例证法。如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从反面举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一系列事例,从而批驳了那种悲观论调的欺骗性。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将题材写法类似的课文放在一起品评赏析,也可将不同类写法的课文进行对照比较,显示各自的特色,体会其妙处,借以开拓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然后再加以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辨析不仅能促进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比较可引入异象,势必打破心理平静而产生新的兴奋,使学生表现出求知积极性的高涨,思维上不仅表现出发散性,还表现出统摄性。把这种求异、求同的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比对,分辨出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并获得新的见解,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精讲多读,读写结合
  
  精讲可以使人茅塞顿开,终身收益;多读可以令人豁然开窍,耳目一新。正确处理好精讲和多读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讲是读的指导,读是讲的基础,讲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这三种类型,为培养参与意识、精讲多读提供了条件。三类课文各具特色,不可代替,各显神通,融为一体。教师要精心设计讲读程序和自读提纲,适当抽查课外自读效果。讲读课由教师重点讲清文章思路、框架结构和重点语段,以达到单元的主要教学目的,做好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和分析,体现“举一”,为下一步“反三”打下基础;课内自读由教师组织引导在课堂上阅读,设计好思考练习题,任务在于架起从讲读到课外自读的桥梁,是由“举一”到“反三”的过渡阶段;课外自读要在上“两关”的基础上让学生独自闯过“第三关”,也正是要体现“反三”之所在。要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选重点,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考查等方法进行督促指导。
  教师的讲要在“导”、“诱”上下功夫,要独具匠心,在学生苦思不得其解时予以点拨,做到引导适度,藏而不露,导而弗牵,注重暗示,切忌越俎代庖,包办思维。
  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依靠严格有序、科学合理的训练。学生参与意识、主体作用所表现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读与写紧密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读书的情景中可以学习、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提高表现生活的能力技巧。读的过程可感悟出新意,使书中义理与作文法度共鸣相通,了然于胸,构思时便有独特见解,天然议论,形象描绘,自然得心应手。学生学会了驾驭语言,自会出口成章,一气呵成,写出情文并茂、立意新颖的文章来。这样,读促进了写,写的过程又检验了读的质量与效果,两者互为因果,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如在小说《项链》的教学中,由于较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课文中对玛蒂尓德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尤其是把握她对以十年艰辛换取一夜风光并不懊悔、还经常沉迷于回忆中对幸福观的偏颇心态;在享受、体面方面盲目的攀比心态;只要突破了玛蒂尓德对社会认识浅薄、无法真正认识到当时的社会资产决定命运、家庭财产是人们的出身和资格这个难点,领悟到她性格中的弱点及小人物命运的悲哀与无奈,在充分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续写“玛蒂尓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心理活动”就水到渠成。学生心中有数、思路通达,语言描绘准确生动,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态与性格特征。
  作文训练也可从两条路来进行:一条是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短小精悍的片断练习;另一条是侧重于中职生实用文体的系列练习,着眼于强化审题练意、行文扣题、谋篇布局和语言润色等能力的培养。由于读写融为一体,并突出了点面结合,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自觉性与创造性,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心理。
  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灵活多样,其最终目的是引导他们把学习语文变成自身的需要,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语文水平。中职校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教学意识,无论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9).
  [2]李澈.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3).
  [3]谢东昌.强化阅读意识提高写作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