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美育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黄志刚




   [摘 要]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现象。美术教学中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把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试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的角度作一些初浅探讨。
   [关键词]审美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亦称美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塑造合乎社会需求的审美素质。审美教育是借助美的形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特别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的主张,指出美育是树人的需要、强国的良策。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也说过:“高尚的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之境地。”因此,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美育显得十分重要。而美术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人格品质、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挖掘智力潜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均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审美教育与人的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几下几方面:
  
  一、重感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审美是人类培养爱心的主要方式之一”,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和生存方式。它可以培养审美想象、直觉和创造力,唤起人的感性,使感性和理性和谐平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需要人的丰富的情感与之协调,而情感恰恰是美术的基本品质之一,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主要通过形体、线条、韵律、色彩、构图等感性方面的培养,让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优秀的书法、生动的国画作品,可以让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融入大自然奇异景观的书法佳作,有的如惊蛇急走、鸾凤起舞、错落有致;有的如急流奔涌、江河翻滚、气势磅礴;有的纤细柔弱、古朴典雅。画中优美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充满激情的笔触,无不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讲解,让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寻找美。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等作品,虽取自于自然,作者却进行了艺术加工处理,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画中的花、鸟、虫、鱼在大师的笔下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加上题字和印章构成一幅幅神形完美的艺术作品。学生通过观赏,爱美之心必定油然而生。美术课正是通过形式美、内容美、充满情趣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崇尚美、珍惜美、创造美的热情,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可以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景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新貌描绘下来,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景的热爱,提高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因此,美育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物质精神生活,还能培养他们的健康审美观和审美习惯,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高雅生活情趣。
  
  二、美育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发挥很大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科学,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是杰出的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蒸气机发明家瓦特喜欢绘画;美国发明家、蒸汽机推进的新型轮船发明者富尔顿也是一个爱好艺术、充满想象力的人,他在少年时就喜欢手工制作,并喜欢摆弄机器。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所以,美术教育能够激发人的观察、分析、想象能力,而且必然会在人的思维能力上添上双翅,最终激发出创造力的光辉。
  艺术创造是高层次的智力活动,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艺术思维,引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在工艺和手工教学中,可选用许多以纸、泥、木、金属等材料创造艺术品的课题。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观看优秀的作品,欣赏美观的造型,用视觉、触觉感知艺术对象,提高艺术素养。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各种材料与造型方法表现作品,允许大胆创新,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闪耀创新的智慧之光。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使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美育能发展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感知能力,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逐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形象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即“创立”、“创造”,“创造”是新事物出现的必然条件,“创造力”是产生这种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是直接推动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科学家富兰克林说,一个人停止“创新”的思维,便是停止了生命。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美术课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完成空间。完成美术作业允许大胆想象和个性追求,从而激发求异思维的形成,而求异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新活动最适宜的环境。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而美术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的探究与发现,使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美育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美术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个性的影响,美术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保护和发展其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美术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门类,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五、美育能使学生意志品质得到磨练
  
  意志品质的强弱是衡量人的意志力的基本因素,也是衡量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标志。不论是艺术欣赏或创作,都是靠艺术形象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进入美的天地的。就美术教育心理结构特点而言,意志与美术教育有很大相关性。如素描时,首先要对物体形状、光线、明暗作仔细观察,然后长时间写生,需要紧韧的耐心与克服困难的毅力。图案制作也要耐心仔细,一丝不苟。长此坚持下来,一定能养成不怕吃苦、冷静、沉着、精益求精的性格品质。
  
  六、美育能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
  
  美术教育用鲜明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意识,引起联想、想象,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观念、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如郑板桥的《黑竹图》,笔情纵逸,看似随意挥洒,却苍劲严整。安排在竹竿之间的题跋,错落有致,书画相得宜彰,极富韵味,画中题诗,表现作者关心民间疾苦、气节清高、不与腐败官僚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通过学生对画中挺拔竹子的欣赏,能使他们感到竹是人的精神与品格的象征,感到坚韧不屈的美德。又如某学生观赏校园或公园里美丽的鲜花,可能会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洗礼,产生将鲜花和美景描绘下来的冲动。以后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在攀摘花草时,爱美的道德意识就会促使他不由自主前去制止,与不良行为做斗争。如果人人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社会环境就会越来越美丽。
  综上所述,美育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人类文化主体、构建和谐人格、使人格逐渐完善与提升的一项工程。美育与道德的规范紧密联系,可以作用于道德行为。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正因为如此,审美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对于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