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服务初探

作者:周黎源




   [摘 要]本文分析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其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初具规模的全国性资源共享项目做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资源 共建共享 服务
  
  2004年,《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定义与分类:“凡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均称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是一种新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强、信息量大、出版更新快、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交互性强及强大的检索功能等特点。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遵循自愿、平等、互惠等原则,通过协作采集、集团采购、馆际互借、联机联合编目和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等几种形式来实现。
  
  一、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数字信息正成为最活跃、最频繁、使用最多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共建共享打破地域与时序等限制,远程地、全天候地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网络可随时开展查询、检索、馆际互借,索取所需的文献信息,随意阅读浏览,择需下载存储,方便检索利用。其服务的范围、规模、速度及其质量、用户满意度等逐步提高,再也不必为文献信息的收集而苦恼。通过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体系,把图书馆服务推向数字化、社会化、全球化,真正解决长期困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问题。
  2.图书馆用户的迫切需求。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虽已初具规模,但在基础设施、经费、人才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图书馆开展工作和服务的基础。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院校把主要经费投入到教学楼和宿舍的修建上,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业务用电脑及其他现代化设备不足。系统管理软件急需升级或更新换代。同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必须以网络为依靠,一些学校的校园网尚未建成或未及时更新,从而无法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
  2.数字资源相当贫乏。首先是数字化的馆藏资源贫乏。尽管宽带网络已普及,但能用于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资源及其产品短缺。大部分历史积累的资料、图件、档案尚未数字化。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的大量的中小型图书馆,藏量普遍不足,数字化程度较低,而且拥有自己特色数据库的较少。其次,由于受知识产权的保护,图书馆所用数据库一般只限于馆内使用,而不能作为馆际间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参与馆际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选择就是建立特色数据库。
  3.数字资源利用过程不合法。由于数字资源具有易于下载、拷贝、传送等特性,在利用过程中常存在以下问题:因用户对引进的数字资源大批量恶意下载、校园网用户滥用代理服务器等,侵犯了数据库商及原作者的版权,严重时导致数据库商停用代理服务器并封锁图书馆代理服务器对其的访问权限,并有可能引发国际法律纠纷,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字资源的利用。因此,知识产权不容忽视。
  4.图书馆人才资源匮乏。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一大批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一定外语水平、又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检索技能的信息服务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因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的图书馆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已形成制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另外,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外语水平低、跟踪专业发展能力低且不能得到及时地培训和提高,加之思想观念陈旧,对数据库、网络技术、系统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知之甚少,都严重地制约着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
  
  三、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几点思考
  
  1.人力资源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专业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并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为通才、复合型人才。
  2.数字资源建设要立足用户需求。一要满足读者需求,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二要满足学科需求,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对教学和科研有促进作用。要建立为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专题文献、会议文献等专门数据库。还要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并结合用户需求,对Internet上某些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组织与整理,建立网络资源指南等。
  3.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的。每一个网络图书馆都必须从网络的高度重新认识本馆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都必须承担向其它成员提供信息资源的义务,当前面临的主要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其合作问题。共享则意味着每一个网络图书馆都有权利向其它成员馆索取本馆用户所需的任何形式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网络的管理与决策。成员馆因实现了共编共享,实形馆藏可通过数字化成为网络电子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地供他馆读者下载使用,成为他馆的虚拟馆藏。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的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及实体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4.学习与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全国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项目有: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DCN(National Digital Culture Network),由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CSDL(Chines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由中科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1997年,北京地区的中科院、北大、清华成功地实现了三馆联机公共检索服务、联机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服务。香港地区8间高校图书馆之间馆际互借也早已开展,其书籍的传递由外聘的速递公司负责,借阅一般只需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此外,图书馆之间还开展急需文献的传真和电子传递服务。它们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其合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对于刚刚起步的内地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共建共享,无疑具有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辉.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何朝晖,戴龙基,肖珑.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