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讨

作者:李佑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完全不同的基本特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这些基本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即高职的“个性”,主要体现在:“职业本位”的科学定位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生源、学制和多样化的办学体制,能力素质与职业素质结合的养成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专门安排计划按照与现行办法有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起,我国高职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高职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增长,而且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完全不同的基本特征,进而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的必然选择。
  
  “职业本位”的科学定位和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高等科学教育性质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本质特征不是“学科本位”,而是“职业本位”,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它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求毕业生掌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能力;专业知识及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以“必需、够用”为度;侧重制造、施工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也懂得研究、设计和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特色、优结构的师资队伍,更是发展的关键。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就业结构的变化,应对专业(工种)设置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就必须使教学内容更新加快,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这些都决定着高职师资队伍的特色。1999年11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职院校要做好师资培养规划,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30%,具备“双师型”(即要求教师既应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
  
  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
  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产学合作又称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技术的开发、改造和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邀请行业或企业有关专家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开发,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请企业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更实用、更通俗易懂的知识。通过依托行业或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协作企业不仅能得到毕业生的录用优先权充实其职工队伍,还可以利用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充足的教学资源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双方共同开发、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1]激活校企合作的机制是高职形成其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走产学合作道路有其必然的现实意义。产学合作模式,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形成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最终有利于高职办学特色的形成。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与上海物业管理公司共同承担智能化楼宇及设施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训工作等等就是这种模式的实践。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这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把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区别开来。[3]1999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如下界定: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增强的“瓶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低。实践证明,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
  
  市场需要是专业设置的晴雨表,高职专业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对在企事业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等技术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的需求,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设置。所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特色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专业设置的实用性。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高职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2)专业设置的地方性。高职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一线人才。所以在专业建设上要设置一批针对性强、充分体现地域和资源优势的专业群,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3)专业设置的变通性。一方面是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直接同生产相结合,因而受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指高职在具体实现培养目标的年限、途径与手段等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因高职院校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设置,不同岗位的人才具有不同规格和技术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如专业年限的周期可以为2年,也可为3年;学习方式可以全脱产,也可以半脱产;学历要求上,可开设国家承认并颁发学历资格证书的专业,也开设当地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不发学历只发结业或培训证书的专业。(4)专业设置的“宽窄并存”。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专业名称采取了“宽窄并存”的做法,该宽则宽,该窄则窄,宽窄适度。宽,指的是人才需求量大、应用范围广的专业;窄,指的是人才需求量当前不大,但其特殊技能含量较高、培养方向明确和从发展的方向看人才需求量趋向旺盛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它不是按学科分类,而是按职业分类来设置专业,如汽车驾驶、会计、旅游、法律、秘书等,均以培养社会某一特定职业范围内应用型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也可以针对某种职业岗位或技术岗位来设置专业,并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和技术岗位所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开设课程。如:涉及英语的专业名称中既有“应用英语”这一较宽的专业,又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