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雅斯贝尔斯“教育之本真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易素红 汪慧蕙 饶异伦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教育之本真思想”;职业教育;启示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生于德国北部的奥登堡市,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代表著《什么是教育》(1977)全面、深刻地解析了“什么是教育”这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问题。此书共十九章,论述颇为全面深入,对教育诸多方面进行了哲学思考,试图全面揭示教育的本质含义。
雅斯贝尔斯关于
“教育之本真思想”的阐释
《什么是教育》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揭示了“教育之本真”,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1]这种对教育本身的描述,表达了教育不能独立,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以此阐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2]笔者认为,雅氏“教育之本真思想”强调对灵魂的铸造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对灵魂的铸造应以精神为导向从以上可知,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对精神的关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任何科学知识的获取必须建立在精神的导向基础上,他所谓灵魂的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情感与灵魂的升华,追求的是情感的愉悦与灵魂的净化,是一种人性至美的最高境界。这种灵魂的教育包含了知性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和德性教育(强调仁慈谦让的美德),它是沟通知性和德性的纽带,使二者融于一体,使教育在提供知性教育时不乏灵性的培养,在提供德性教育时不乏有助于人类进化的现代科学之追求。[3]
对灵魂的铸造要讲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像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同样,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对灵魂的铸造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出:“今天在大学和技术学院则渗透着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像填鸭子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进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衢。不成系统的专业和知识,传授考试技巧等等,这些都削弱了原初的精神生活,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1]外在强迫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过分地引向对有用性、世俗性的追求之中。相反,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只有那些被学生的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才能更好地对教育产生效用。
对灵魂的铸造要有坚定的信仰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是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1]因此,每一个人都须有虔敬之心,有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虔信,这样才会有自我教育的内在本源和内在动力,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灵魂的铸造要改掉对教育本质的误解雅斯贝尔斯严厉批判了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指出:“本来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1]这样的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是混杂的知识”。要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学校教育就要作好新的尝试,雅斯贝尔斯谈到:“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1]这也阐述了学校教育之责任。
当前职业教育的几个不良倾向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职业技术人才紧缺的国家。我们在进行职业教育大众化时,不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有很多因素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我们还是应有意识地朝着理想的目标挺进。现今尤其不能忽视这些倾向:
“物欲领跑”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物欲越来越重于精神追求,在金钱、权力、物欲享乐中忘却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对终极目标和人文关怀逐渐淡化,转而追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以获取“最高利益”为目标。
“教育工具化”现行大部分职业学校教育一般是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活动,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即所谓的主体改造客体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的工具性压抑了价值性的有效实现,与雅氏的教育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灵魂的交流范式相去甚远。当前教育应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与转变。一个精神世界富有的人决不再只利我,同时也会利他、利于整个世界。
“教育土壤沙漠化”没有肥沃优质的土壤,哪来沉甸丰硕的五谷。没有清新宜人的环境,哪来意气风发的壮苗。现今,不健康不文明的网吧网站和娱乐场所充斥于各个角落,曾经的礼仪之邦,当前的低俗之风。成长的社会大环境遭到某种程度的污染,以至于培养德才兼优的优等品实属不易。就拿常人的口头禅即能折射出周围精神文明建设之成效。语言风格充分体现了人的精神素养,是个性特征的标志。因此,一个社会群的口头禅也很能反映当前教育之本真。
“学生容器化”现在,“灌输”式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的合格教师要求是“必须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这种思想的背后,学生被无情地当作了“容器”,教师的作用就是“灌输”,整个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白”。事实上,只有恰当地运用好了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精神助产法”(又称“问答教学法”或“课堂对话法”),多开展课堂讨论,真正实行启发式教育,我们才能做到使“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来,宛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样,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灵魂交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4]
雅氏“教育之本真”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以培养德才兼优人才为目标发展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好学生的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多变所需的各种能力;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健康等综合素养。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精神贫乏,就会成为缺乏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没有为别人、为集体甘于奉献的精神,只懂技术的“空心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那么职业院校能忽视后面的百分之八十五的培养吗?不懂谦让、不爱付出的人是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支持和社会的信任的,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在社会上能有所建树。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灵魂的陶冶,尤其是加强德育势在必行。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最终会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为民族多培养德才兼优的优等品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精神引导来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首先,要强调创业精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那么怎样培养创业精神呢?首先要逐步改变学生和家长偏颇的就业观念,让其明白创业教育是拓展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需要。学生学会某些专业知识,不单是为找到一份谋生的职业,更多应学会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树立自主创业的精神。创业精神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内在“助推器”,能诱发、促使一个人真正为成为其完整的人而去积极思考;有了不畏挑战的创业精神作支撑,学生在学专业知识、技术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会努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有了强烈的创业精神,就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样,也就改变了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状况,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此外,职业教育中奉献精神的培养也不能忽视。职业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有持续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尚品格。职业学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并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现实驱动力。
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运用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精神助产”法,让学生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和探索道德,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使其整个身心得到成长。这种内在的求知欲望会指引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种内外兼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成人”与“成材”两者并重。雅氏的教育本真思想正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内涵。[5]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33,44,45,33.
[2]郭丽君.重新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
[3]孙玉丽.教育的追求[J].教育探索,2002,(10).
[4]许锋华.雅斯贝尔斯交往教育思想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5]孙珺,孙自强.当今教育之新反思——解读《什么是教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作者简介:
易素红(1972—),女,湖南浏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