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及对策
作者:王健娟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课教材;适应性;对策
在中职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教材问题。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在深度和广度上只是高校教材的简单“缩影”或“拼盘”,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就导致目前的教材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生源特点、教学方法、市场需求等不相适应。
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
(一)从培养目标看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
培养目标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2004年全国职教会议上,教育部规定的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教材的编写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职教育教材编写提供了依据。中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更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合作与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实现从简单的技能传授到全面的、综合的职业能力培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从单纯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扩大到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其性质也由终结性教育变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
专业课教材编写应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学习,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的内容应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科技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结构要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具体地说,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打破理论知识的体系,体现实用性原则。为拓宽学生的专业面,满足学生适应更多岗位的需求,在教材中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综合人文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增加实习训练的课时数,为使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1∶1甚至于1.1~1.2∶1,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和周数一再缩减;另一方面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用有限的课时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很困难,对教师来讲也不切实际。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极差,技能水平没有多大提高,企业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经过调查,许多职业学校都存在这样的矛盾。目前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大多只注重知识结构的规范性与内容的完整性,所需课时数与实际教学课时数相差太大,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岗位的需求相脱离,可以说既没有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也没有考虑实际的岗位要求,更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从教学方法看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
教学方法是教材编写的基本点。目前推行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多地适用于专业课与技能课,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模块化教学。只有将理论教学建立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也只有将理论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技能。
理实一体化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设备、教室、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外,对教材的要求更高。然而,由于现行的教材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因此根本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在两个时间、两个空间进行,这就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各上各的课,互不干涉,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从生源特点看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
生源特点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近两年,社会上的“普高热”使技工学校“门庭冷落”,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严重下降。连云港市技工学校在1998年前的招生一直是择优录取,分数线达到360分,到1999年以后,技校招生推向市场,改为登记入学,招来的学生中有的中考分数还不到200分,而且分数连年下滑,质量越来越差。这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少自我设计与自主安排,自律和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面对这样的生源使用现在的教材,大多数学生上课听不懂,考试也考不好。导致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使用的教材等都有关系,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材的不适应性,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也就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四)从市场需求看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
市场需求是专业课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专业课教材是学生从业前的知识准备,所以教材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特别应与各类专业的从业资格标准相一致,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材的要求特别是对专业课教材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市场需要懂技术、会操作、善学习的高素质人才,而现在的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根源于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偏深、偏难、偏多,专业性太强,一方面是听不懂,另一方面是听懂了在工作中未必能用到。主要原因是中职类的专业课教材是按照高校教材的套路编写的,可以说是高校教材的“缩影”,没有考虑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大,这充分说明了中职类专业课教材的不合理性。
对策
(一)注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面向全体学生
中职教育的专业课教材应面向大部分学生,因为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很复杂,有的是往届初中毕业生,有的是学了两年的初中生,有的是应届的初中生。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薄弱,不仅存在知识上的缺陷,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非智力因素障碍,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
因此,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要淡化学科本位的思想,降低教材的起点,在内容上注重与初中物理、初中数学等学科的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连续性并能尽快地入门。要通过降低教材的起点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本人认为,中职教育的专业课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多一些感性化知识,少一些理性化知识;多一些直观的知识,少一些推理的知识;多一些应用的知识,少一些理论的知识;多一些生活化的知识,少一些抽象的知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生成成就感、提升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材的编写应关注人的智力差异,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必学部分,是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第二层面是提高部分。与之相适应,例题、习题也应包括两个层面,为不同需求的学生而准备,同时也为分层教学打下基础,为针对性教学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满足立志于升学深造的学生与毕业后从事技能型职业的学生的不同要求。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淡化理性,强化感性,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在编写教材时,应体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的安排上,可用实例代替概念的叙述,让学生感觉到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其实在他们身边伸手可及。从概念的引用到结论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现中职教育的实用性。
(四)形式上贴近学生,内容上以“工作过程”为依据
本人认为,在编写教材时,应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学生对教学目标和重点都明确后,也就对学习的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就会努力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才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先通过讨论课题的形式进入角色,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有些专业课,可以将教学内容按课题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课题化分解,每个课题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教材的内容就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串起来的多个课题。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与特别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科,在教材编写上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打破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实用性原则,倡导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材观,真正实现专业课教材从学科系统化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转变。
作者简介:
王健娟(1963—),女,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学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