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吴万荣
关键词:机电专业;校本课程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职业学校基本完成了量的扩张,形成了一批够规模、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但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教学特别是课程建设与行业科技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相比显得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滞后。目前的机电专业教材的教学内容远远跟不上机电行业的发展与企业技术的进步,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学生虽然刚刚毕业,而所学的知识却已经过时,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益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二是教学设计陈旧。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然较为传统,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理论开展,尽管也有一定的实验和实训,但仅仅是为理论求证服务,学生掌握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教学过程脱节。由于师资(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割裂)、设备(教材中的设备与实际教学训练用的设备有差异)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与实践训练中的对象、过程、方法存在脱节的现象,致使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是教学要求死板。目前的职校生源水平差距很大,以我校机电专业05级新生为例,中考成绩613分的学生与不足200分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相差非常大,如果仍然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进行统一的教学,就无法使全体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中职学校要紧跟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步伐,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切实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这是当前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落实上述文件的精神,要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从服务经济建设需要出发,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
近年来,我校机电专业围绕培养企业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开展课程建设调研。
课程建设是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发符合科技进步、贴近企业需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是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为此,我校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利用暑期开展社会调研,下企业实践,制定专业调研计划书,确定每一位教师的实践重点,通过每年近两个月的调研和实践,掌握了企业用工需求、设备结构、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信息,为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完善提供了依据,开发出了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校本课程。具体过程为: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确保专业教学内容科学、规范的前提下,既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也要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尤其是分层教学校本教材(如电工学Ⅰ〈必修〉、电工学Ⅱ〈选修〉)的开发,使这一指导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系列,重构学科教学序列,分解学科层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整合课程内容系列。在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处理上,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先进的内容,合并类似的内容,去掉重复的内容,减少理论繁琐的内容,增加实践个性的内容,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切合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二是以“项目解决式”为基本思想,重构学科教学序列。基本的构建思路为:给出任务(问题的提出)——解决该任务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查阅、综合的能力)——设计解决方案并选择最佳方案(分析、处理的能力)——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比较、评判能力)——提出新任务(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围绕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查阅、评判比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是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分解学科层次体系。在内容的难与易、实用与先进的处理上,将课程分解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如《电工学Ⅰ》(必修)、《电工学Ⅱ》(选修),Ⅰ类课程的内容基础、实用,作为本专业学生必学内容之一;Ⅱ类课程的内容较难、先进,是Ⅰ类课程的发展,并与Ⅰ类课程内容相衔接。
四是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要充分体现这一特征,构建实践教学模块、开展系统训练是关键。其基本结构为:
认识教学模块是实践技能教学的感性基础,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认识实践,了解专业的概貌,形成初步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技能形成模块是实践技能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一模块的实践与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操作要领,练就专业技术基本功,为形成综合专业技能、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技能综合模块是技能教学的核心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各种技能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专业方向)之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方法和思路。
我校在机电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块体系(见表1)。
注:带※的项目将参加劳动部门、特种作业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
再次,开展配套软硬件建设。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得教学的规律,是教学的行家,又要懂得行业技术,是操作的能手。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门制定了《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建立了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达标活动(见表2)。
二是内外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实训设施的配备与实习基地的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网络。校内实训设施与课程改革日益配套,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配套网络,学校与市内外的机电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和友好的协作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网络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见表3)。
三是加强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建设。(1)建立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辅导能力、教学实绩等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并列入教师档案,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2)制定评价体系。以专业为单位,制定各项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明确各项教学的考核内容、方式、要求、评分细则等,并汇编成册,使评价科学化、标准化。(3)建立考核组织。成立机电专业教学活动考核评估小组,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63.
[2]杨黎明.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讲义[C].上海师范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研讨班.
[3]马庆发.教师效能研究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讲义[C].上海师范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研讨班.
作者简介:
吴万荣(1966—),浙江上虞市职业中专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