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作者:曾铌铌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文化差异
在我国,接受了多年学校教育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后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就业时迷茫、无助,盲目择业、不断改行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确与以前所学专业有关,但干得一直不开心。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学乃至中学、小学十分缺乏或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如人格特质、学历和价值观等,对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达到个人理想目标的实践。人生只有一次,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极其重要。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人不仅能认识反思自我,拥有生命主控权,而且明确了奋斗目标,提高了效率,为实现职业梦想奠定了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并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的理论比较成熟,实用价值也很高,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
中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不同现状
(一)个人对未来的设计
我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地生活。在学校里,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大量课程,很少做课外活动。在家里,为了保证孩子学习不分心,很多父母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事,铸造出一大批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生活低能儿童。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自己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外界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据调查显示,仅30%的大学生自主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70%多的大学生按他人期待发展或者处于自我探索、焦虑、迷失之中。我国孩子的自主性比西方国家的孩子要低很多。
在西方多数国家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要认识劳动的价值,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原西德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给全家人擦皮鞋等。通过劳动,孩子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二)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却又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素质。家长关心孩子的前途,带着孩子到处学琴、书法、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教育界广泛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却都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指导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之一。正确、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远远超出了“素质教育”的范畴。
在我国,父母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学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知识殿堂,几乎没有家长、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以至于青少年普遍没有职业意识。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很多中国学生在上大学前,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只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直到毕业前夕才谈论职业。学校也很少引导学生按照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学习,直到学生快毕业了才安排几个讲座,搞一点咨询和指导。
在英国,家长会配合学校,有意识地让儿童在入托时就观察教师是怎样工作的,注意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由此建立儿童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大概方向。入小学的时候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指导。学校会开设各种兴趣班,按照儿童特长有意识地建立一个长期规范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其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也越来越具体,包括信心的重新树立、帮助意识自己职业生涯中有哪些机遇、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决策、了解自己适合哪些工作等等。使学生的职业生涯从朦胧到逐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遵循“一步步到达”的原则。
(三)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中国考试》栏目、新浪网考试频道、北京青年报联合就大众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进行了问卷测试,结果显示约57%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33.6%的人认为大学阶段适合开始职业生涯规划,52.7%的人认为是高中阶段,10.28%的人认为是初中阶段。
英国权威的职业生涯教育家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专家Sheila Semple女士介绍,在英国,对3~18岁的孩子有十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帮助他们逐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英国的学校有专门为3~18岁学生设计的教学大纲,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教育课程。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十二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文化是在社会中产生的,由人、社会和自然互动的结果。体现在人本身有价值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特色的对象。文化是基于地域发展的,不同的地区文化各不相同。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一)静的文化
我国拥有辽阔的肥沃土地,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使中国人长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因此,我国的古代社会安于稳定,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极少迁移。这种生存条件铸就了我国社会偏静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形态。
而西方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农耕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地中海附近环绕的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国家相对发达,形成了航海的交通圈,促使了商业的兴起。还有一些西方民族,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少数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这种生存条件导致了一种流动的生活形态,因此西方社会在相当的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式。
(二)家族观念严重
中华民族安居乐业,总是相对久远地住在同一个地方,一代又一代人形成圈,家族就繁衍起来。因为土地可以不断生产出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家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其相应的家族纽带也越来越繁复体系化,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也越来越重,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小辈听长辈的话。由于这种安稳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他们遇到难题要“听”年长者的,而且处事注重经验,习惯沿袭前人的成功经验。
家族式的观念使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在学校要听教师的。很少有公正开明的家长、教师问孩子想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大多数人是凭借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并不考虑孩子喜不喜欢,擅不擅长。中国的父母和教育者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也导致孩子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三)缺乏冒险精神,注重经验
中国人推崇“中庸”,总是以前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周围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突然做出了一件大家都没有做的事,你就是“出格”,就破坏了和谐。社会上没有形成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个人也想不到要为自己的未来做计划。
西方人习惯于流动的生活形态,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他们崇拜英雄,崇尚自由,推崇冒险精神,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总是主动去寻找问题。而中国的文化偏保守,人总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去探究解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中国人只有在就业或职场上遇到问题时,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疑问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生的职业成长计划。它覆盖的时间段几乎涵盖了人的一生,因此,它的好处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证实。对一个从幼年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最少要到他成年后才能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帮了他多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至少有十几年的滞后性。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早就有发展,累计了数以千计的成功案例,形成了“惯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在九十年代才刚刚开始,人们很难得到前人和周围人的成功经验,很多人对它都不清楚,很少人愿意尝试,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促进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社会方面:(1)教育界摆脱应试教育,真正重视职业教育;(2)学校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考虑,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3)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在社会上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
家长方面:(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全方面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套用在孩子身上;(3)尊重孩子的选择;(4)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责任心。
个人方面:(1)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2)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现自身职业兴趣;(4)培养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贺天宝,朱行艳.3岁孩子应接受职业教育[N].新闻晚报,2006-04-05.
[4]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曾铌铌,女,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5级研究生。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