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日语教学中思维跟随概念的提出与实施

作者:符小军




  摘要:本文提出思维跟随的概念,指出学生的听说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日语和中文的思维方式存在根本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可使用思维跟随的训练方法,使已经习惯于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日语学习者通过训练,尽快理解和适应日语思维及其表达的特点,达到能够紧跟说话人的思维,显著提高听力及会话训练效果。
  关键词:日语教学;听力;会话;思维跟随
  
  日语教学中的思维跟随的含义
  
  思维是人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人类的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思维的发展是以语言的发达为基础的。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假说甚至认为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如果没有语言,思维将不可能进行。人类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是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信息交流的需要。当谈话人使用共通的母语进行交流时,听话者会自然地按照母语的思维习惯和规则跟随说话人的表述并同时对其表述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在一般情况下能迅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当谈话人之间不具有共同母语时,比如,我国日语学习者在听说日语时,如果使用母语的汉语进行中转,就有可能跟不上日语说话人的思维速度,理解出现滞后。同样,当学习者自己使用日语进行表述时,由于不能完全切换到日语思维方式,其日语表述不具备日语的特征,使听者出现难解或误解。
  日语表述具有更明显的所说即所思的特点。思维跟随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听话人将自己融入说话人的语言感情的氛围,站在说话人的立场上来理解说话人的措辞含义。
  本文提出的思维跟随就是要在日语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利用听说课程,训练日语学习者准确把握日语母语说话者的思考过程,直接地理解对方表述的真正含义。
  
  提出思维跟随的目的
  
  由于受“思维只与母语发生直接联系”这一错误认识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往往始终贯穿母语的中介,日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也同样贯穿了翻译教学法。受英语教学的影响,日语教学也基本上是从词汇切入,且词汇与中文翻译一一对应,这就导致了学习者无法摆脱使用汉语思维的结果。例如,学生常常误用“べき”和“はず”,这与它们均被翻译为“应该”有关。
  汉语的表述十分明快,一般情况下,听话人可以立即把握说话人的意图。而日语语法结构及其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同汉语有根本上的差异,其所说即所思的特点也决定了说话人的表述常常会因思路突然转向而加入其他内容。日语最关键的谓语表述在句子最后,定语也有可能会很长,句中一系列的中顿、接续,再加上实际会话中存在着暧昧、婉转、省略的表达,以及突然夹入的其他内容等等,会使得日语学习者感觉要听懂日语十分困难。
  如果日语学习者逐一将说话人的日语表述翻译成汉语后才能理解,不仅存在时间差,而且因不习惯或未掌握日语思维的规律,不能紧紧跟随说话人的思维,只能进行词汇的跟随,往往在听的过程中不能抓住说话人的整体表述,听完后脑中剩下的是一大堆失去骨架支撑的似乎又是相互粘连的词汇,无奈只好将这些词汇按当时语境进行臆测,再将它们重新组织起来,最终得出一个不一定能符合说话人意图的回复。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有时听者甚至会因紧张等原因,连词汇也记不住,脑中一片空白。而当日语学习者使用日语进行表述时,由于不能将固有的汉语思维切换到日语思维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习俗对其表述方式产生直接干扰,制造出生硬的中国式日语,有时不仅会词不达意,某些场合还可能因此产生误会、误解而直接导致纷争或经济损失。
  通过对学生进行日语思维跟随的训练,让母语发挥导入日语思维的扶持作用,也就是在听说训练过程中尽可能回避翻译的方法,逐渐排除母语直接介入思维过程,从而对日语作出更加接近下意识的、更直接的反应。
  
  思维跟随得以实施的前提
  
  在日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教学中,思维跟随训练能否成功实施在于母语的使用方式。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扶持作用尽管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习者能够掌握日语表达的特点,紧跟说话人的思考过程。所以,教师不能把翻译法作为常规武器频繁使用。如果全部依靠母语的翻译中介进行教学,那么,思维跟随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当教学过程中无法避免讲解时,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懂的日语表达方式。
  曾有日语教学工作者提出分析教学法,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形成的汉语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日语思维习惯。不过,日语思维不可能凭空自然形成。要达到使用日语思维的境界就必须了解日语本身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导入思维跟随方法,使学生了解日语思维的逻辑特点所导致的在表达上的特殊性,依次训练学生逐步熟悉日语思维,使学生从被动跟随日语说话人的思维,逐渐发展到适应并能自由切换到使用日语进行思维活动,并发展到能够运用比较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
  学生掌握日语这一语言工具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初学阶段母语的中介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力回避翻译法,而应针对这一类的语言现象作一些成因解说,以期探讨日语作为一个语言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
  总之,日语与汉语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日语学生难以迅速对语音信息进行即时处理,可以说这是一个提高日语听说能力的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对日语语言本身已经作了很深入的研究,但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实际使用日语的能力为出发点,探讨日语学习如何着陆受固有的日本文化因素所影响的思维模式,探求日本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多重因素对日语语言表达的影响,研究日语在实际表述过程中的思维变化的规律等等,对于推动实用日语教学活动产生质的飞跃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燕.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思维的作用及外语思维的形成[J].山东外语教学,2003,94(3).
  [2]何明清.从句式结构看中日思维方式差异——以叙述句式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7).
  [3]徐萍飞.日语的定型化表达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4).
  [4]周小臣,周永利.从思维方式看日语的主客观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1).
  [5]顾川红.探索实施日语教学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2).
  [6]徐世红.论英语习得中英语思维的培养和建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
  [7]李红.现代日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研究[J].教育与职业(教学研究)2006,517(21).
  [8]郭雅琴.日语教学中的“分析教学法”的作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
  [9]边冬梅.浅谈日语教学中注应注意的四个环节[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10(增刊).
  [10]李春杰.谈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缺乏与日语教学[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2).
  [11]杨晓钟.“中国式日语”的类型及成因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3).
  [12]李朝辉.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7(4).
  [13]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本国文化和母语的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119(4).
   (本文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