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
作者:张晓琴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实践;机制
任何一所高校都承认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能发挥理论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后,各高校都更为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深受“重学轻术”传统思想痼疾的影响,高校各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实践教学在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合理定位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实践内容陈旧、实验设备落后、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能的发挥,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要改善实践教学整体水平较低的状况,不仅要从理论上高度重视,还要从思想上、决策上和措施上建立实验教学
从理论重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机制人才培养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最基本的使命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第三级教育(广义的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个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分为5A1与5A2,5A1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相当于中国的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与硕士生,侧重于基本理论学科,可以为进入第二阶段(博士级)做准备;5A2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工、农、医、师等本科以及硕士生,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5B类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由于高等学校类型层次不一,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显现出不同的办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是制定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它对一个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数。然而,综观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上,各专业基本流于一定的范式,不能体现明显的专业特点,尤其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质量无从认定。因此,各专业必须依据学科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对专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时数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机制,凸显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不是把实践教学孤立起来,削弱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而是矫正以往实践教学在高校重视不足的事实,使两者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强实践、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机制为改善实践教学薄弱的现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校首先应在人员和机构配置上给以倾斜,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指导各教学单位加强监控,按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几大重要环节归类管理,代表学校对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每个教师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制定各大环节实践教学流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实习工作管理规程》、《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实习经费管理规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程》、《实验教学》等,将实践教学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同时,建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明确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建立起职责分明、运转灵活、管理规范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实施目标管理,在宏观上进行决策、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制定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指导意见和质量标准;学院实行过程管理,负责实践教学的实施和管理,根据学校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制定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办法,将实践教学任务层层分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实验教学进度表、实习计划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统计表等,以便学校及时掌握各学院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状况。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建立重大项目投入机制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真题真做、真题实练的场景和场所。学校有必要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建立重大项目投入机制。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学校一定要争取主动,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原则,增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规范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和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市场提供一个重要的窗口,也为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契机。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针对目前实验室设备陈旧老化、不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要通过购买现有设备、应用虚拟技术的虚拟设备、研制开发的仿真设备来进行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及时跟踪行业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应用水平,使实验室集聚教学、训练、科研、生产多重功能,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高效地结合,实现教、学、研一体化,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
深化实践教学内涵改革,建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除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外,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还仰仗于实践教学内涵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实验教学方面,要力改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局面,突破传统实验教学“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实验技能”的实验目标,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校应该将原有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时统筹考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等平台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来的实验课时整合为几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避免了重复设课、浪费资源的情况,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专业实验课的脉络,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互通,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由于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实习、大型作业、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所以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也要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必须做到全局、全程、全员和多样化管理,即在管理范围上,实践教学质量应是全局性的,涵盖对实践教学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因素,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监控,也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的监控;在管理过程上,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不仅包括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重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课程见习、专业实践等日常教学环节;在管理人员上,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不只是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使命。在管理办法上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要力求形式多样,除了通过成立实践教学专家督导小组、制定各种调查问卷,如《实践教学质量调查问卷》、《课程设计质量调查问卷》、《实习指导质量调查问卷》、《实践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质量调查表》、《毕业生调查反馈表》等进行日常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外,学校还要根据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种主题评估、专项评估,如试卷专项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实验报告评估等。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进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表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构建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懋,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徐祥征.关于重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