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思考
作者:朱天高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教材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使用的会计教材在内容与结构体系上大多套用本科或普通会计专业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社会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基础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既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印象,又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为其将来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一本优秀的《基础会计》教材在会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为此,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材的对比及国内教材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对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一己之见。
中外《基础会计》教材对比及启示
教材培养目标的比较国外教材普遍认为,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的大多数学生是会计、商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制作、阅读、分析、解释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是介绍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使学生成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明智使用者,并广泛培养学生的各种会计能力。国内教材的出发点是帮助初学者掌握“三基”,即会计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为初学者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教材结构的比较国外教材的结构安排主要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在每章的开篇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布置材料和学生预习的基础;在论述相关问题时,学习目的会重复出现,用于帮助教师讲述知识,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的思路;每章的练习、问题与案例是学习目的的具体应用;要点小结、相关新名词和术语及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每章的知识。其结构还有两大特色,一是每章开始为学生提供一个企业的实例并引用该公司经理、投资者或企业所有者关于该章主题的精辟论述。学生学习时可将实例贯穿于每一章的始终,将会计与企业的实际决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书中的作业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复习思考题、练习题、能力培养练习及分析案例等。国内教材的结构安排常常忽视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开篇直接进入正题,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预习,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课程的重点;教学平铺直叙,学生难以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学习目的无从体现;习题也多是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问或是教材中例题的简单重复,难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借鉴国外教材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教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是教材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目标,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二是教材的结构安排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满足阶段性的教学目的。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割裂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但教学过程简便易行,故至今仍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果。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会计理论教材重理论轻实务传统理论教材在结构体系上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传统模式设计,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人类获得知识的认识规律。多年来,《基础会计》教材的惯用结构是开篇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阐述会计实务,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缺少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知识,先讲理论,后讲实务,学生由于缺少实践认知,对理论不易理解掌握,又因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结果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畏惧厌倦,引不起兴趣。
会计实训教材任务化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多为实习而实习,目的性不明确。首先,部分模拟实习教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衔接不够;其次,教材中运用的模拟资料与会计工作实践脱节,且大多采用经过加工处理的实习材料,与实际的证、账、表原型差异较大,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教材中缺少作业指导。由于学生实训多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以后,甚至是毕业前这样的“理论模糊期”,并且理论教材本身缺少实际操作要求及实际操作案例,导致学生实习无从下手,使学生的实习复归“教师讲、学生记”的课堂教学模式,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体现市场经济与高职教育特点,界定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直接涉及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决定着课程的深度与广度。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会计工作的专门人才,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重点掌握财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多有重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理清会计专业知识理论框架,确立《基础会计》的地位。《基础会计》应重点阐述现代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各专业课程学习的理论铺垫与方法准备。
贯彻理实一体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要突破传统会计教学方式。传统会计教学以文字表述业务知识,以“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建立一种“理实相融、理实相佐”的新型会计教学方式。(2)要突破理实分立。现行的理实结合方式主要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时间分立模式,这种模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其重大缺陷在于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不相适应。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实践——理论——应用的结构特点,将理实融为一体,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3)要突破传统教材理论体系。现行会计教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知识主要是会计分录与“丁字账户”讲解,实训教材主要是模拟公司业务处理,与理论相脱节。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多地运用实际案例、实物资料、实际业务信息,通过实践归纳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基本框架设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