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信息技术教育:中职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作者:王道俊




  
  师生共同的心愿:加大投入,
  实现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
  
  (一)明确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中职学校属于高中层次的教育,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应该如此定位。作为施教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重点在人文性上给予必要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机房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步伐,加强专业师资培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房应加快建设步伐,该淘汰的硬件要及时淘汰,该配备的软件也要尽快配备,日常的升级和维护工作也要搞好。如果资金确实有困难,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做法:课外活动时间也要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房,但需要交纳必要的费用。这样,既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满足机房日常维护和计算机升级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又可以满足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学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而违反纪律彻夜不归,泡网吧。
  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培养是高职学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调研,努力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人文关怀,重视活动教学,让学生练就依靠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发展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三)制定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标准,编写具有职教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有规范统一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标准,并要突出职教特点,要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信息技术教材也要彰显职教文化底蕴和发展环境特色,减少理论性、说教性、系统性,突出活动性、兴趣性、实用性。同时,还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普及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广阔的教育空间,让课程、教材具有较大的“升级”的空间。
  (四)加强引导,让学生的求学愿望与课程目标达成一致
  实现教育目标,关键在教师。在目前情况下,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加强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动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新生事物快的认知特点,多开展一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竞赛,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比赛,网上指定信息搜集与处理比赛,柱形图、饼形图设计比赛,电子表格处理数据比赛,家乡、学校宣传幻灯片制作比赛。认真搞好每一个专题,都会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有更深地了解,都会将学生的求学愿望一步步引向课程目标。
  (本栏责任编辑:戴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