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作者:林海鹰




  摘要:《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表达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注重实际操作,通过讲、看、做结合,不断让学生熟悉知识,熟悉岗位,掌握过硬的账务处理及相关技能。
  关键词:会计基础;教学;情境;兴趣;技能
  
  《会计基础》不仅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基础》内容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基本理论,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组织等;另一部分侧重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部分内容确实不易。所以,教师要当好一个向导,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高效率地接受知识。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直观图形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会计的信念。如在讲“未达账项”时,首先强调“未达”是指由于时间因素而未到达的账项,强调的是时间因素,而不是发生的错误。“未达账项”对企业和银行都存在。其次让两位学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观结果。最后让学生参与结果的讨论。未达账项的调整结果余额相等,而错误账务的调整结果余额不相等。一种方法,两个结果,为什么?学生们在讨论中辨析正误,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及时强调“未达账项”是双方记账并无错误,而只是由于双方记账时间的不一致造成的,调整结果必然是“A=B”。错误的账务表现为会计科目错误、金额错误或方向错误等,不属于“未达账项”的调整范围,是工作中的粗心和失误造成的。调整是要从源头上纠正错误,才能保证账务的正确性。同时告诫学生“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说明双方账簿记录没有差错,但不能作为登记入账的依据,企业只有收到有关的凭证后,才可登记入账。这样“讲—练—讨论—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直觉、视觉效果,既可对内容加深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语言风趣,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讲,要想学好会计,就必须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和会计科目的内容。但是,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及会计科目并非易事。课本中直白的表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能不能将这些内容表述得通俗、直白、实际化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一种类似歇后语的方式将有关的内容加以表述,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会计的DNA——会计六大要素”、“会计主心骨——会计恒等式”、“会计百家姓——会计科目”、“企业王牌军——流动资产”、“一个也不能少——应收账款”、“甲方乙方——应收票据”、“企业的硬件——固定资产”、“立竿见影——短期投资”、“放长线钓大鱼——长期投资”、“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资本公积”、“厚积方能薄发——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企业的健康证明——资产负债表分析”、“秋后算账——利润表”等。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引起师生的课堂互动。对学生来讲,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师来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讲、看、做结合,培养过硬技能
  
  “讲”是教师讲课。“看”是看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报表等实物和财会人员的操作。“做”是让学生做练习、填凭证、登账、编报表等。这几个方法相互联系。教师讲解理论部分时,让学生看和做。学生在进行实务部分操作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以讲解。只要精心组织教学,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层层剖析法通过对知识关键方面的剖析,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方法。例如对“利润分配”账户可进行如下层层剖析:“利润分配”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利润分配”账户中贷方表示可供分配利润的增加数,借方表示可供分配利润的减少数;可供分配利润的增加是由于转入了本年净利润,可供分配利润的减少是由于转入了本年净亏损和将利润分配出去了,所以,“利润分配”账户贷方登记转入本年度的净利润,借方登记转入本年的净亏损和分配数。采用层层剖析法,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剖析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如何去剖析,而不是死记教师所讲内容。
  
  类比举例法这是将一些抽象的理论、不易区分的知识点,通过与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如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五个原则,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一些商品为案例,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类比。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且不易与其他原则混淆。如表所示。
  比较分析法这是将两个或多个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比如讲解“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可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个账户的结构图,然后可以这样分析比较:第一,两账户的用途不同,“待摊费用”核算先支付后计入成本费用的业务,“预提费用”核算先计入成本费用后才支付的业务;第二,两账户的性质不同,“待摊费用”是资产类账户,而“预提费用”是负债类账户,都不是费用类账户;第三,两账户登记内容相同,二者借方都登记支付数,贷方都登记计入成本费用数;第四,两账户余额方向不同,“待摊费用”为借方余额,“预提费用”账户一般为贷方余额;第五,两账户在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填写不同;第六,两账户在实例中的处理不同。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掌握多个知识点。《会计基础》学中许多知识点,比如“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等,都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教学。
  综合归纳法这是将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知识简化、明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既可用于对多部分知识整体化,也可以将某一部分知识条理化。如在讲解会计的涵义、职能、会计目标、前提、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方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归纳为“1、2、3、4、5、6、7”:“1”是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是指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3”是指会计目标满足三个需要或要求;“4”是指会计准则有四个基本前提;“5”是指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五原则;“6”是指会计六要素;“7”是指会计核算七法。教师在归纳有关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做到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并重。同时对于难度适中、讲课技巧要求不高的知识点,可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让学生参与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实训实验法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部分,可在会计模拟室采用实践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看”和“做”。教师在讲凭证、账簿、报表章节时,可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还可以设计几套模拟实训题,让学生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实际做一遍,掌握整个账务流程。最后,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通过讲、看、做结合,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亚.会计十日读[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2]王觉.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作者简介:
  林海鹰(1961—),男,甘肃武威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和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