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授之以渔”
作者:相方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老师,这个怎么删除?”,“老师,这个怎么做?”而且有的学生不只一次地问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类问题,有的学生则一碰到问题马上就问,这些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动脑筋。计算机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技巧,而是掌握学习的能力。那么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呢?下面就以本人从事的计算机教学为例,略抒己见。
教师要教得“活”
(一)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比如有些学生会删除一段文字,但是如果删除一幅图片他(她)就不会了,Word当中他(她)会插入一幅图片,但是到了Frontpage中就不会灵活运用了,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学得比较“死”,他们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电脑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如何才能使学生把知识点学“活”,如何让学生自己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如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上机练习,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有的计算机教师,片面强调繁琐练习,上课时采用教一步让学生跟着做一步的方法,而且部分学生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错,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跟着做了。但是这种方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只知道模仿,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依然可能不会。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上Excel入门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Excel的入门方法,更要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入门方法。因为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学每项软件的入门,因此只有学会“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问题情境教学
根据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比如在上第四章网络中IE浏览器的使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Tom自我介绍:我刚学会上网,不过还是个菜鸟!请各位帮我解决几个小问题哦!(1)我每次上网,一打开就是我不喜欢的网站,如何才能在我每次打开时显示自己喜欢的网站呢?(2)每次我上网,妈妈总是从历史记录里检查我上过那些网站,有没有办法清除历史记录啊?(3)我有好多喜欢的网站,都要输入网址上去,能不能把它们都放到一个地方,我只要单击就可以上啊?通过这个问题情境,把如何设置IE的主页,如何清除历史记录以及如何整理收藏夹三个知识点很好地结合到实际生活当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上机练习也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尽量多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第二章Windows中的控制面板时,让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桌面(包括桌面上图标的更改等)。在上Excel入门的第一次上机课时让学生自己建立一个家庭收支情况调查表……
复习课的问题情境设置相对比一般的新课难度大,它不但要合理,符合实际要求,而且覆盖的知识面广,因此要尽量做到“巧”。例如,在上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之后,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首先Jack自我介绍:Hello,I’m Jack!Can you help me?然后提出问题:下周五,老师要求制作一个有关西湖十景的演示文稿,具体要求是(1)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2)至少有11张幻灯片;(3)要有图片和文字;(4)要有超级链接;(5)字体和动画效果等其他方面自定
*请各位帮我完成这个任务,老师还说图片和文字自己从网上下载,完成后请把这个Powerpoint文件取名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它发送到:susanxfl@163.com!Thanks a lot!
*参考搜索网址:www.google.com
通过这一节课不仅考察了学生对Powerpoint软件的掌握程度,还检查了学生对图片、文本的下载及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带附件的Email的发送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到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方便,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一)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观察和思考
我们有时会看到教师在讲台上一个劲地讲解,而下面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却没有时间去仔细的思考,有时也不必思考,因为教师早已把所提出的问题自己“抢先”回答了,不需要学生去思考,只要接受这样或那样的结论即可。但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脑筋,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在实践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比如在讲解高职计算机基础中文件的命名规则时,先让学生看很多文件,再让他们找出这些文件命名的共同点,再提出文件的命名。又如在介绍高职计算机基础第三章中的各个office软件时,让学生比较各软件界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探索
上机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碰到一点点小问题就举手问老师,而不是自己先思考。这样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一种不善于思考的坏习惯,形成一种“算盘珠”式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每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我就正确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如果经过探索之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再加以提示,让他们去摸索直至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相近的知识点,比如文件的“剪切/粘贴”与“复制/粘贴”,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区别。先让学生自己操作实践,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讲到Excel中的自动填充时,让学生自己实践,比较选中一个单元格和选中两个单元格进行拖拉的区别。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出的结论,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三)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
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有成功感,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比如在上新课时,先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用“摇奖”的方式(自己用VB做的一个小程序)选一些学生,让他们示范操作计算机的某些操作环节。为了让学生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采用比赛之类的方法。比如在学完Excel内容后,安排了一堂“课程表制作大赛”,通过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评出一个“创意奖”和“优胜奖”,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反映很好。
让学生演示操作,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学生的“通病”,不需要一个个辅导。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给学生们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让他们自由、大胆地在思考和探索中去发现,尝试,体验,创造,充分享受创新成功的快乐!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领域,可谓日新月异,今天用Windows 98,明天又用Windows 2000,以前学BASIC,现在学C语言。因此,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掌握了方法,好比猎人有了一把好猎枪,打猎才能百发百中。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验证。
参考文献:
[1]陈丽敏.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OL].(2002-04-4)[2005-12-11]http://www.cbe21.com/subject/information/html/130302/2002-04/20020404-954.html
[2]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OL].(2001-02-4)[2005-12-11]http://www.ptpress.com.cn/teacherclub/jcsp/sp0008.htm
作者简介:
相方莉(1979—),女,浙江湖州人,工学学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程序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