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铆工工艺》一体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谷定来




  摘要:在《铆工工艺》教学中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合一体,按“工序模块”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铆工工艺;教学一体化;理论;实际操作
  
  在《铆工工艺》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对工件的相贯线、截交线,展开图及装配关系,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虽对形成后的工件较感兴趣,却因基础不扎实,融合知识能力差,学习难以深入。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探讨出几点认识与作法。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技能操作和专业理论整合传统教学将理论课、实习课分段实施。教学内容难以有机结合,知识内在联系得不协调,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此,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在“必需”和“够用”原则下,我们将《铆工工艺》、《铆工生产实习》、《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数学》等课程整合。这样避免了知识的孤立、分散、断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技能。
  根据工序的组成,按“工序模块”教学铆工分备料、放样、加工成形、装配联接四大工序。每道工序是一个大模块,大模块中又包含若干个小模块,教学和训练模块是同一目标。授课与实习从每个小模块开始,逐一进行。这种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对学好铆工有了兴趣和自信心。以备料工序为例:它包括材料矫正、除锈、划线、切割、检验和验收。大模块中含6个小模块。按工序顺序,先讲矫正模块。重点是矫正原理、各种钢材的矫正方法;熟练掌握手工矫正的锤击点,火焰矫正的加热部位。然后分小组实训矫正,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各组矫正方法、部位、效果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记录后集中指导。组织讨论矫正未达标对后续加工以及工件尺寸、质量的影响。讨论意见统一后,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动手修试件。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许多学生将知识随时记下,积累第一手工艺资料和实践经验。矫正小模块教学达标后,继续实习下一个模块。“工序模块”教学中教学模块和实习模块目标统一,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实习有教师的理论指导,而理论有相应的技能训练配合,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练习,避免了盲目无序。学生变配角为主角,每道工序、每个工步都经过观察、思考、分析、探讨,然后再动手操作。学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要具体结合,懂得了变通调整,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原理是主线,掌握方法是重点铆工的产品种类繁多,因此制造方法和设备也多样化。以放样工序为例,依据工艺对工件结构处理后,要作线型放样、结构放样、展开放样。采用哪种方法应由产品形状而定:筒体及棱柱体,用特殊线求实长,平行线法展开;圆锥和棱锥,用旋转法求实长,放射线法展开;方圆过渡管,采用三角形法展开;球面和螺旋面,采用近似方法展开。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典型工件的展开方法,灵活运用“方里皮”、“圆中径”的原则处理构件的板厚。对构件的长度、高度及相贯构件的接口、后面模块的加工余量等,要考虑周全。否则,成形后工件尺寸不准、质量差,甚至造成废品。还要要求学生注意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理论与实践要具体结合,要根据计算、材质、设备、压力、经验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问题。
  模块对应产品,产学结合培育能工巧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用加工件来检验。对每个模块,按照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原则,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教材、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的需要,我们都开发了相应的产品,如各种防盗窗、铁大门、篮球架、足球门、图书架、货架、工具箱、操作台、水桶、撮子、炒勺、小锅炉、垃圾箱等。通过产品制作,学生对铆工的各道工序了如指掌。在产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差距,明白了一名铆工不仅要掌握本工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还需熟悉其他专业知识,还必须与电焊工、气割工、吊车工密切协作,才能制造产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工序模块”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现了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的紧密衔接。产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反复对照、理解,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每个模块都用相应的产品制作,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学相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和顺,汪勇,徐宏.先进制造与工程制图[J].机械制造,2004,(1).
  [3]职业技能编审委员会.冷作工[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本栏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