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作者:李佑成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形成“素能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的根本特色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的。在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一种“素能本位”的新模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图发展四个方面。
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按大类专业招生,以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所谓强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重实践,是指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要突破常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体现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所谓图发展,是指高职教育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按照国际高职教育惯例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备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①
提升办学层次,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B”类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职)的内部构成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正逐渐向高层次延伸,如美国在1969年已有了首批获得职业技术学位的毕业生,我国台湾地区在1974年开办了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1979年开办了硕士层次的技术教育,1986年开办了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尚不够发达的历史时期,将高职定位在大专层次是符合国情的,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单一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将无法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对专科层次以上的人才需求更为强烈。虽然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高职由专科层次逐步向本科及研究生层次延伸的现象,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都已开始招收高职本科生,但这还只是个别现象。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从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这不仅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国未来比较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应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并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本位的,开放式、高水平的立体高职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实行内部分工,拓展办学功能
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在百余年的发展中经历各方面的冲击而长盛不衰,无疑与其充满弹性的办学功能有极大的关系。其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有:(1)副学士学位和本科预备教育功能。经州立高等教育委员会认可,社区学院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学满60个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完成副学士修业要求的学生可以进入四年制高等学校的三年级学习。(2)职业技术教育功能。(3)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功能。(4)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学院可为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如开展科普活动,主办文体活动,进行咨询论证,召开各类会议等,成为本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功能几乎没有。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作岗位的内涵变化十分迅速,社会成员要适应这种发展,只接受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接受非学历教育,这就为高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可通过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社区服务,扩大招生范围,赢得自身的发展,这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石伟平教授认为,我国的高职应实行内部分工,同时应拓展其办学功能。这种内部分工体现在:首先,将学术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实施技术本科、应用本科教育,并逐步发展为技术研究生、应用研究生教育,升格为本科后,大学二级学院的学制为两年,相当于大学的三、四年级,只以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成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教育机构。其次,独立设置的高职主要以大专教育为主,高职院校实行内部分工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可以美国社区学院为参考,拓展办学功能,实行办学功能多元化。具体为三大功能:(1)转学功能。大学二级学院升格为本科后,高职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已畅通,高职院校在办学功能上要做出迅速调整,设立转学课程,使其课程与大学二级学院的课程很好地衔接起来,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2)就业功能。对于不想继续升学的学生,则为他们准备就业课程,使其掌握熟练的技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②
强化创业教育,追求可持续发展
1989年11月底至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在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问题时,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在此基础上,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后来,Enterprise Education被译为“创业教育”。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我国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此,中国的高校对创业教育这一时代召唤开始做出积极回应,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被逐步提上议事日程。由于高职具有“职业本位”的科学定位,面向地方、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办学特色以及高等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求高职在创业教育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而且许多数据表明,虽然世界经济仍然在增长,但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呈递减趋势。根据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有关文件,现行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毕业生有50%将难以获得有稳定工资的就业岗位,他们不仅是求职者,更重要的是将成为创业者。实现毕业生的高度自我雇佣是我们在本世纪必将面临的新的挑战。
虽然我国的高职已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并已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由于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意识还存在,在招生就业等制度方面还有一定的“错位现象”,所以很容易导致高职办学的“短期行为”,在高职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协调性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保证高职的办学质量,发挥其特有的潜在优势,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又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有效保证。因此,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建构创业教育的有效内容是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教育、面向大众、面向人文关怀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使终身创业成为可能,高职教育整体性发展使终极关怀成为可能,高职教育协调性发展使保障创业质量成为可能,高职教育平等性发展使大众创业成为可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除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在每一万人口中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浙江省均列全国第一。全国每一万人口的法人单位为40.0个,浙江省是78.0个;全国每一万人口的产业活动单位为43.1个,浙江省是93.5个。这些数据表明,浙江省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如按人口平均计算,大致是全国的两倍。创业活动一般被看作是社会精英的专利,但在浙江省正在逐渐普及为一种大众经济行为。日本在1966年每万人有法人单位104个,到1996年也只有237个,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快速经济成长之中,浙江省目前按人口的平均法人单位数已达到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从精英创业到大众创业的巨大变化,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省民间创业活动的高度活跃,小老板多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浙江省一种全民性的经济行为。③浙江省的经验是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注释:
①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13.
②石伟平.我国高职发展的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3,(7):47.
③李佑成.创业教育与高职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4,(17):15.
作者简介:
李佑成(1973—),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管理学硕士,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