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浅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古志华 古翠凤




  摘要: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区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其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困难,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开拓新的局面。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本文所论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特色,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训方略、生源、就业出路、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方略,本文着重讨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西部边疆和东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4%,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1.9万公里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与东部、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相比,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成长与发展的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满足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还对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已经起步,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仍然缓慢,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和水平都与其承担的责任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投入,在没有外来的大量投入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快速发展。
  二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短时期内在观念的转变上还有较大的障碍。在学科本位观念很强的现阶段,将教育管理决策者与普通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位置上来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是存在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与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是永恒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民族地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在产业结构上,民族地区仍大体上处于农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农业、手工工业、半机械化产业与自动化产业并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结构失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经济形态的多元状况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对人才培养与人才结构提出了多元要求,要求培养能适应这种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的各类人才,这对于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严峻的挑战。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
  
  国家民委、教育部2000年7月28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路子及有关政策和措施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2005年印发的《2005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等法规,都使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依法健康发展的轨道。但这些法规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具体到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则要求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这些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低,高科技人才需求数量较少,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文化力量都相对欠缺。但这些地区的农业、林业、旅游业、矿业、能源等资源优势明显,人才需求量大。其次,民族地区要发展必须与东部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方面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人才。再次,民族地区近年来一直向东部输送劳动力,随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这些劳动力也需要接受较高程度的职业培训。最后,民族地区有一些特色产业,往往以民族文化为特征,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以手工艺为基础的特色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以现代工艺为技术手段,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上述几个方面是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基本增长方向,是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以这些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同时满足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和服务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立足于当地,才能具有发展的后劲。
  
  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体体现,同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缩影和归宿。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当地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一)要树立多元的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多元的课程观,这种新的课程观既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关注课程的短期目标及其实现,更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也要处理好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就业,是及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质量的需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课程目标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根据所服务地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本,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二)要根据培养方向确定高职课程目标和方向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也应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专才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具有应急的良好功能。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文化与行业多元呈现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才教育”倾向已经开始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专才”只有专一的技能,岗位、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适应性受到很大局限,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突现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转岗难和发展难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就业的竞争、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都要求从业者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和不同的经济文化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面前必须作出新的调整,才能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选择上,必须克服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实践多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以培养适应广泛就业和自我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通才”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与发展能力,坚持多元的、以增强学生适应性为主的课程目标和原则对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些区域的学生与主流环境接触有限,适应性更为不足,增强适应性对他们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