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以评促管 优化整合 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作者:司文会 成海钟
关键词:优化整合;实验;实训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六项一级指标中,涉及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有5项,15项二级指标中涉及该内容的有11项,8项重要指标中涉及该内容的有6项。亲历评建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5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6项重要指标,涵盖了实验、实训室工作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和职业能力训练这两项指标,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是对实验室工作的全面考察。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新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优化整合,建立中心实验、实训室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基本承袭“一课一室”制度,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普遍存在。优化整合建立中心实验、实训室后,统一使用教学经费,集中财力,避免重复购置,为迅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实验、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在迎接评估过程中,我院相继建立了现代分析技术中心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实验室和语音室,其中语音室是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其余均为新建。中心实验室的人员组成包括专(兼)职实验室主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聘任的实验、实训课教师。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服务等工作,而聘任的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实验、实训课的组织、教学等任务。实验室主任主要负责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授课教师的聘任和工作评价,实验室规划、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接受实训中心直接管理。
院级中心实验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便利。设备、试剂采用登记使用制度。大型、贵重、精密仪器采用持证使用制度。这样既可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可培养使用者的责任意识。
(二)完善体制、科学管理
由于过去多以教研室、课程组设置实验、实训室,造成了实验、实训室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重叠,效率低。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在评建过程中,我们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一级、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第一,在制定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购置计划时把增加实验、实训室受益面和设备的利用率作为重要原则,实行先交实验、实训大纲及教学计划,然后再报设备购置计划,确保大纲、计划的内容有100%的开出率。设备的购置由实训中心牵头,计划以系为单位综合考察,不重复购置。学院在审定设备购置计划时,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学生人数及配套组数来审核设备计划,以保证设备的投资效益。第二,加强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两级管理的内涵。首先对以往制定的有关制度进行整理、补充,在此基础上编纂完成《实验室、实训室管理制度汇编》,体现了院级管理上的指导性和原则性,确定了实训中心一级管理的模式和管理定位。在规范一级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系(部)二级管理的力度,管理重心下移,要求系(部)二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体现过程管理,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一级管理的权威性,二级管理的操作性。第三,常规管理中,一级管理的重点是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实验、实训教学组织及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以系(部)为主,充分调动系(部)二级管理的积极性。
(三)健全教学资料
2004年9月,实训中心出台了关于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编写的具体要求。随后陆续下发了实验室使用记录本、仪器使用登记簿、实验开出率统计等文件,保证日常教学有序展开。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增加实践课学时比例针对评估指标要求,我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专业整合工作,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成为必然。这本身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客观要求。修订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最新要求,在总教学时数压缩的情况下,增加了实践课学时比例。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适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教学的任务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体系中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把实验、实训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学时偏少,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为了保证实验、实训教学大纲能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修订大纲过程中,注意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应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修订教学计划,重新审定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学时,完善实验、实训大纲。打破实验、实训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的传统体系,加强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整合研究和教学改革,形成实验、实训课程相对独立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考核办法先进的新体系。其次,在吸收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淘汰陈旧内容,合并重复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障碍性实验的比例。最后,根据新修订的大纲,编写配套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规定了教学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和考核方式,保证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建立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督导制度为保证实验室管理及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改进。为此,我院成立了由首席教学专家、系(部)主任、教学骨干等组成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深入各实验、实训室,通过“一听,二看,三议”,对实验室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第一,听取系(部)领导和实验室主任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实验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工作思路,检查实验室主任工作日志和活动记录,全面掌握实验室情况。第二,查看实验、实训教学原始资料记录和实验、实训室建设情况,检查实验室管理文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检查其是否健全、落实等,了解系(部)对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检查主管部门对学院文件的执行情况;实地考察实验室管理情况,检查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查看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查阅教师的有关教学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有关规定认真巡查,精心指导等,同时由专家出题、抽测学生的实验、实训操作技能;第三,评议。督导组与系(部)领导及实验室主任交换意见,指出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不足,帮助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改进办法。督导组每学期开展1~2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院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另外,由于实验室主任共同参与,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我院实验、实训室管理及实验、实训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
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量化评分标准,完善实验、实训课程考试制度实训中心严格按照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检查实验、实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了保证实验、实训教学效果,从以下环节的管理入手,一抓到底。(1)教师备课。要求实验、实训教师在熟悉大纲的前提下,把握各实验、实训内容的内在联系,写好指导方案,提出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对首次上实验、实训课的青年教师,实验室组织试讲、评议,基本合格的,方能开课。(2)教师预备实验。实验、实训课前,教师应有完整的预备实验记录簿,对实验、实训中的问题要了然于心。(3)学生预习。课前开放实验、实训室,让学生预习,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预习提供方便,在此基础上完成预习报告。这是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正式上课的起码条件,同时亦作为评定实验、实训课程平时成绩的一方面。(4)教师巡查指导。要求教师随堂巡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答,不允许搞“放羊”式教学。由学生信息员监督、反馈教师巡查指导情况,院、系(部)教学督导组随时督察。(5)课时安排。我院目前执行的是每个实验、实训项目随理论课程体系、随堂进行的制度,即每个实验、实训项目都是两学时。但因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完成实验、实训的时间不同。为了避免因学时限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按时或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内容,我们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采取合理安排实验、实训课程时间节点(下午或晚上),适当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保证学生从容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6)实验报告批改。要求教师对实验报告的批改严肃认真,按照等次标准,作好评定记录,对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逐条标注。(7)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由预习报告、现场操作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构成。按一定的标准,量化评定,克服随意性,杜绝拼凑及格或良莠不分任意给分的错误做法。(8)技能测试。对本学期做过的实验、实训项目,随机抽测,以抽测的结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9)实验、实训课程考试。包括实验、实训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包括实验、实训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理论等;操作考试一般由实验教师设计试题,学生抽签。(10)实验、实训课业成绩的评定及结果运用。平时成绩、技能测试成绩、实验、实训课程考试成绩加权平均结果,即为实验、实训课业成绩。对于未单独设课的实验、实训课程,实验、实训课业成绩按比例计入该课程成绩中。对于实验、实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必须补考,补考仍不及格则不能参加本门理论课的考试。对独立设课的实验、实训课程,考试不及格,必须重修。通过实际执行,学生的实验、实训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有了质的改变。
(五)推进实验、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完善教学体系,科学管理成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编排全院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书;统一安排、落实教学任务,系统安排自入学至毕业期间所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验工作;为高年级学生和基础课教师提供科研、学术交流的场所。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实验、实训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训中心的作用只能是监督、协调、服务、指导。为此,我们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注重把两级管理体制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实验、实训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出台一系列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克服了以往因管理重心过高造成的“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问题,以及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实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弊病。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指导高职高专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标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把评估标准作为管理指南,学习标准、理解标准、执行标准,进而超越标准,夯实实验、实训教学基本环节,以评促管,优化整合,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为顺利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从“规范办学”到“创新育人”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仲容.抓建设促管理 开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新局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
[2]司文会.一级管理直属中心实验室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3]马三生.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4]翟法礼.试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体系建构[J].英才高职论坛,2006,(1).
[5]杨旭辉.高职院校实训运行机制改革的新思路[J].医学教育探索,2006,(2).
[6]郭强.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强化教学服务意识[J].辽宁高职学报,2006,(3).
作者简介:
司文会(1967—),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实验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