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和谐:语文课堂境界的构建

作者:陆瑞华




  摘要:和谐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的表象、音色、语音、语言及其表达的内容与感情等因素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特征、家庭背景以及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教师应努力使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和谐共振,这对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语文课堂;构建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哲学家大都认为“和谐”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认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所谓和谐,即指多样的统一。“多样”指整体包含的差异性与个别性;“统一”指整体中各个部分互相关联、互相呼应、互相衬托。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包括教师、学生等多种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的表象,即教师的外貌、穿着、打扮、举止等因素所构成的外在形象,教师的音色、语音、语言及其表达的内容与感情等;学生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特征、家庭背景及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等。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这些因素应该是统一和谐的。一位成功的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状况,努力使自己的形象、讲授内容、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语音、语言等切合大纲,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的诸多特定因素构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授课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具体说来,语文课堂要达到和谐的境界,必须实施以下几个统一。
  教师的表象与所授文本内容的统一表象是形式,它必须服从内容的需要,达到强化内容的目的。如所授文本是政论性、论辩性、批判性的,教师要表现得义正辞严。这就要求教师的穿着必须端庄严谨,举止必须张弛有度、一丝不苟。表象上的任何马虎、疏忽都会冲淡义正辞严的力量,妨碍教学目的。例如,一位教师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即使他的教学基本功不错,整个课堂的结构也比较严谨,富有新意,但是一身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打扮则会使人感觉不伦不类,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主题严肃庄重,情感压抑伤感,然而一位女教师梳着波浪状的发式,化着很浓的妆,穿着色彩明丽的时装,用活泼轻快的举止讲授,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同样一节课,另一位教师,黑西服、黑皮鞋、白衬衫配上藏青领带,很好地契合了文本的氛围。范读课文时,当他读至文本结尾“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时,一个有力的握拳使得文本所要倾诉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教师的语音、语言与所授文本的统一语音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有时表达的感情却胜过语音本身。同样的文本,授课教师的语音处理不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语音处理,包括对音量、音质、节奏、音速、语调等的处理与调节。语音必须与所授文本内容相一致。文本内容庄重深沉,授课语音就应该朴实严肃;文本内容喜庆轻松,授课语音就应该轻快高亢。《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善良学子惨遭屠戮的深切哀痛,有对热血青年舍生取义高尚精神的由衷感佩,有对军阀当局残害学生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有对反动文人恶意中伤卑劣行径的无比愤慨,有对学生徒手请愿的冷静思考及其意义的探索。这些思绪和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全文悲愤压抑的基调。教读本文时,教师的语音应该朴实严肃、激愤沉郁。教师运用语言,应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或简洁明晰,或委婉含蓄,或高雅精致,或通俗易懂,或幽默风趣,或激情澎湃。如一位教师导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指着徐志摩的照片说:“他清瘦优雅,多情的眼神略带些梦幻,透出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之心。诗中一组特有的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教师高雅精致的导入与《再别康桥》缠绵、抒情的意境有机融合,相互应和。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自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探索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是,不分具体教学内容,把自主探究等同于放任自流,把合作等同于自由讨论,把美育等同于一味的多媒体课件,这是对新课程理念机械化、庸俗化、片面化的理解。一位教师上《荷塘月色》,把月亮制作成课件,但效果并不好。文中的月亮描写很美,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这种直观的图像把文本内容的美感一扫而尽,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位教师在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伴随着优美、抒情的旋律,让学生欣赏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影视画面,然后在投影屏幕中间以竖排方式渐现出诗句之后定格。这种电视散文式的课件势必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就这些名句所描绘的意境要求学生充分想象,使之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要因文而异,因文而宜,不存在放之任何文本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统一情境教学是目标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教师把教学目标外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氛围可以感受。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引发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学情境有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实物性说明文宜用直观情境。一位老师教读《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每位学生发了一枚荔枝,学生观察、品尝荔枝后,当堂写说明荔枝的作文,然后对照课文,比较优劣,学生情趣盎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直观情境也可通过语言直观实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有助于建立学生形象感知的平台。语言直观宜于诗歌鉴赏的教学。一次,笔者在武汉听洪镇涛先生的诗歌鉴赏课,洪先生精彩的诵读,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的教师也被深深地打动了。而散文的鉴赏则比较适合运用想象情境。
  教师语音、语言、表象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状况的统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低,教师语音、语言不妨夸张些,穿着不妨时尚活泼些,以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高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水平高,教师的语音、语言、打扮就要严谨些。基础差的学生,往往反应也较慢,教师的语言要通俗,语速要稍缓;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应该精致些。具体到一节课,学生的情绪有高潮也有低潮,低潮时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职业高中学生往往纪律差、习惯差,他们也因此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抱有抵触情绪,同时他们自尊心很强,好面子。教师的语言就要通俗朴实,语速不宜快,要多用鼓励性语言,注意语音的适度变化。
  教师的表象、语言与授课具体环境的统一笔者曾应邀在云南丽江上过一节课。丽江是纳西族聚居地,笔者特意换了一套纳西族民族服装。导入时结合课文内容充分表达了对丽江优美风景和纳西文化的尊重、赞美之情,消除了师生之间因地域、民族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教师衣着、态势、语音、语言应各不相同,只有当它们和谐统一时,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陆瑞华(1973—),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省海安农业工程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