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职: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作者:李佑成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高职院校。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三多一改”(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重点是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方针,并拨出11万个招生指标,在20个省市发展高职,高职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1999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为了落实此项计划,教育部决定在“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改革,中等专业学校举办高职班作为补充)的基础上,采取新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决定从1999年起,专门安排计划按照与现行办法有所不同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称为“新高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为新世纪高职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2000年开始,国家把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权下放到省(市)、自治区政府,2002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特别是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要大力发展。
高职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而且经过办学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特色,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要发展,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没有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不行的,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县域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和社会构成结构,成为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村地区“离土不离乡”、“城乡一体化”县域城镇社区式社会发展道路,对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具有外在的和内在的无限需求。因此,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适时发展农村地区高等教育,不仅是解决农村基层高等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必然选择。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只培养教授、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的后备力量,而不培养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就会严重失调,从而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最终会影响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全面实现。所以说,高职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创造性选择。
选择结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与实现
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潜力已经挖尽,招生数量已接近极限,要继续发展必须大量增加投入,而这与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形成矛盾。要在尽量减少投入的同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发展高职。高职学制较短,有利于快出人才;招生灵活,有利于扩大规模;专业面向地方市场,有利于顺利就业,这些都是普通高校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高职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高职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职(专科)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三项指标分别在全国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招生数、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已成浩浩荡荡之势,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如特罗教授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所说的:“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应当坚持“高深学问”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如果由精英教育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必然导致以牺牲质量达到规模扩张目的的弊端。正因为高职在发展过程中走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道路,是面向大众、面向地方的,所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大加快,并将最终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注释:
①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佑成(1973—),男,土家族,湖南怀化人,湖南省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