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高职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作者:刘 涛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改革与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等问题需要加以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由当初的地方职业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高中发展成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六百多所本科院校开办了高职教育。办学功能也由当初的学历教育延伸到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培训等领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对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在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后,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
  式、教学改革与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
  
  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陈旧,“品牌”形象不高一是社会上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观念仍然存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传统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在潜意识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招生困难,新生报到率不高,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二是有些高职院校仍按普通专科与中专层次的要求组织教学,有的甚至不愿意在校名上出现“职业技术”字样,办学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
  国家投入不足,政府与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一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财政拨款的基数过低。财政拨款基数还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标准,特别是地方办的许多高职院校,根本得不到正常的经费保证,学校主要是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过低或没有。二是部门与行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办高职院校的部门与行业没有按要求给学校拨足办学经费。三是办学经费与发展规模很不适应。1999年以来,高职教育为了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各校在投入总量上都有所增加,但远远跟不上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的需要。
  教学改革落后于市场需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借用普高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与此相对应,整个教学的组织多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师为主导”。这种模式尽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但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无法直接将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同时,也有悖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毕业生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与决策,并将其转化为产品。由于工作在生产一线,既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技能。目前我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到许多行业的产品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充分说明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落后于市场需求。
  办学缺乏鲜明的特色近几年,高职“升格热”盛行,一些省市几乎所有的中专学校在一夜之间全部升格为高职院校,有些民办学校在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挤进了高职院校的行列。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中专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断档,另一方面导致高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急剧下滑。由于大规模扩招,教师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公共基础课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普遍短缺,一些新设置专业的专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更为短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一些院校教学、实验、实训及其他配套设施非常紧张,不能满足需要。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有个过程,行业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不够,致使高职教育的特色不够鲜明。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财政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是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高职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的一半以上,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当控制高职招生规模高职教育近几年招生规模发展很快,中专学校的升格与民办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基本设施、师资条件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必然导致高职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加剧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当前实际和今后发展的可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对现有高职院校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并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协调,适度控制高职院校的数量,同时适当控制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
  应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成立由企业一线专家与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办学提供政策、决策、信息的支持与资源的协调保障。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参与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协助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按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应实行“订单式”培养,吸引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应采取主动走出去的策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院原是铁道部所属的学校,开设的专业大多与铁路运输生产有关,专业面较窄,2003年从铁路系统脱钩以后,由于定向招生指标取消,专业建设与发展遇到了困难,招生人数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学院领导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对柳州铁路局、广铁集团、上海铁路局及淮北矿务局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上述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学院及时恢复了一些铁路主干专业的招生,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意向性合同。这种合作对学院与企业都是有利的,一方面解决了学院实习地点联系困难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职工培训费用,与学院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为此,淮北矿务局还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我院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到该企业工作。
  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综观欧美发达国家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做法,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借鉴:
  1.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美国将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991年,美国实施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职业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其中9.54亿美元用于贫困的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融合法案》,倡导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对就业与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使其掌握适应新经济特点的技术和技能。
  2.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类别沟通衔接。英、法等国普遍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部分教育,是阶段性教育而非终结性教育,并且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为职教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
  3.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对学校、行业主管部门与生产单位实施三重负责制。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与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与服务的作用。
  4.注重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并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在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的结合、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品德与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教学质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并且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这些都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2]王志勇,等.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
  [3]贺绍禹.我国高职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3,(2).
  [4]崔民初.我国高职教育供求失衡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5]窦现金.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作者简介:
  刘涛(1969—),男,湖南长沙人,讲师,主要从事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