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围绕市场办教育 抓好培训促就业

作者:熊正柱 郑清国 雷 钏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市场完全放开,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实现学校办学职能转变,既可以谋求自身发展,又能够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扶贫开发。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能转换;培训;就业
  
  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把扩大农村人口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改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水平,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湖北省保康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农业弱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相对贫困。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全县唯一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学校,理应在服务县域经济,推动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彰显作为。
  近两年来,学校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上海、苏州、无锡输送毕业生四百多名。其中三百多人进入住友电工等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毕业生月平均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用智力和劳动所得回报家长和家乡,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的。学校的办学成果与效益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肯定,得到家长与社会的一致好评,真正做到了“学生受益,家长高兴,社会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变职能,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在适应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向多渠道办学,形成了“一主两翼”的
  办学模式。一主,即中等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两翼,即教师继续教育和电大开放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主攻方向,为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本,打牢文化基础,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紧把握一个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开办专业,根据学生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运用、电脑文秘、电子电工、电子信息技术、商务英语等市场热门走俏专业。这些专业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直接与用工企业对接,实现了“订单式”培养目标。
  在课程开设上,学校坚持基础文化课、专业特长课与兴趣培养课并重,既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个性特长。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计算机课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学生在文化素质、社交礼仪与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开设了《心理学》、《社交礼仪》、《劳动法规》等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针对学生中考落榜,思想上存在着不够自信、破罐破摔、对前途感到迷茫等倾向,坚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演讲比赛、作文竞赛、打字比赛、篮球比赛、体育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就业培训上,学校挑选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上就业指导课,重点加强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求职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人生设计、创业教育、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坚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教育学生理性择业、及时就业,培养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树立“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学校还定期邀请专家做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聘技巧讲座,讲授就业知识,分析就业形势,开展模拟招聘演示。2006年春季,苏州金像电子集团公司、华硕电脑集团先后来学校为学生做了就业形势报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严格把关,搞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培训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带着对农民和农民子弟的深厚感情办教育,严格管理每一个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学员,将每一个学员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严把对象选择关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的确定上,严格按照扶贫办出台的管理办法执行,实行政审、笔试、公示、体检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对象。由学校组织报名,各乡镇民政办出具贫困证明,经县扶贫办审查后公示,然后学校会同县扶贫办统一录取,发给统一的录取通知书,学员进校后统一体检,确保所有参训学员均能符合转移培训的条件。
  严把人格教育关参训学员属于知识上、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给予学员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宽容,先教做人,再教技能,使学员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工作。班主任勤跟班,严管理,规范学员行为,注重培养勤奋、严谨的学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严把订单选择关培训前,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岗位需要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以岗定培,因需施教。拿到订单后,先采取不同方式对企业进行考察,优先选择那些效益好、运作规范、待遇较高、劳动强度相对较低、诚信度较高的企业作为安置学员的主要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五不送”,即未经法人注册的企业不送,工资待遇低(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不送,生活环境差的不送,劳动强度大的不送,没有劳动保障的不送。以前,学生的就业安置大多倾向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区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并到苏州、上海实地考察,最终将就业安置视线转移到国家经济政策重点倾斜,并成为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精心安排,确保充分就业
  
  在确定了学生的就业安置方向后,学校在具体安置过程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充分准备学生离校之前的一个月,学校专门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普通话、礼仪、面试技巧等,并进行模拟考试与面试,使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此外,还向学生介绍以往毕业生安置的具体情形,并通过校报、网络、信函等渠道邀请往届毕业生谈就业感想,使学生了解就业安置情况,做好心理准备。
  精心安排近两年来,学校已经安置了三批毕业生到苏州、上海就业,每次都安排一名领导带队、至少两名教师护送。结合女毕业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每次外出都安排一个女教师同行,便于了解学生的情况。直到每一个毕业生都进厂上班,校领导和教师才返回。
  分层安置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尽量做到分层安置,让具有不同兴趣与特长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近两年学校送出的毕业生既有月薪3000元以上的主管助理,也有生产线上的熟练员工。为确保毕业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外出想家的困难,学校派出的护送教师都会在毕业生所在单位驻留一段时间,从生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微不至地照顾毕业生,及时解决问题,直至毕业生适应了新环境为止。
  跟踪服务学校还建立了劳务输出回访制度,在武汉、苏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毕业生或培训转移学员安置工作站,建立了策划、招生宣传、教育教学、模拟实习、就业安置等一条龙管理服务体系,定期了解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收入、学习、住宿、身体等状况,征询他们的意见,协调解决安置后的具体问题。对不适应厂家要求的学员则调整工作或召回学校进行再培训。学校转移培训办公室通过网络、电话、信函等途径对学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调查,实行动态管理。目前,学校共安置培训班学员5批,四百多人,98%以上的学员对工作安置十分满意。
  保康县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自然资源匮乏,仅靠贫瘠的土地资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必须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就业转移,才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因此,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培训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长远之策。
  
  作者简介:
  熊正柱(1962—),湖北保康人,现为湖北省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郑清国(1968—),湖北保康人,现为湖北省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雷钏(1980—),湖北保康人,现为湖北省保康县教师进修学校研究员,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