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从大学生就业所想到的

作者:吴彦璐 刘进荣 梁佑灵




  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必须大力而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人文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其突出特征是尊重宇宙万物的统一,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人文学科是以研究人自身为内在目的的教化活动。它所致力的是人的生存意义、人所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它不同于通常的专业性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人文精神不仅是思想性的,还是行动性的,既注重理论教化,更强调实践修养,既是一种哲理,也是一种智慧。我国著名发明家、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张开逊教授指出,当今社会人文进步比科技进步更重要,科技传播的终极价值在于科学的人文价值,科学的第二座高峰是人文智慧的高峰。人类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驾驭智慧的智慧,即人文智慧。科学技术好比一把可以为人类打开“天堂”之门的神奇钥匙,但如果不慎也可能打开“地狱”之门。为了人类的“天堂”就要制造钥匙,但必须考虑如何很好地呵护这把钥匙,正确地使用这把钥匙。人们并不缺乏制造钥匙的科技智慧,缺乏的是使用钥匙的智慧——人文智慧。教育不仅要开发、培养学生的科技智慧,更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文精神主要是体现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智慧。
  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加强人文教育,正是要帮助学生在精神世界里、在做人的问题上提高自身的素质(人文素质)。应当看到无论在我们的工作上还是在学生的表现上,那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导致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健全、不实用,甚至出现扭曲。现在有些人过分重视功利的东西,而忽略情感和理想,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而丢掉做人的根本,忘记了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如果人都做不好,还做什么事。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育学生“做人”,那岂不是最大、最可怕的失败?
  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崇高的人格;既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德”的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做人和治国都要以德为本。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德治国,这是我们富民强国的根本方略。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胡主席“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一场全民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在全国展开,这给改进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营造了氛围。我们一定要抓好当前的大好时机,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端正教育理念,认真把“人”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注意抵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学生们的侵蚀,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本文责任编辑:洪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