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浅析“两课”案例教学的五个环节

作者:李武英




  摘要:高职院校“两课”案例教学必须把握五个环节:一要精选案例;二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三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四要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五要允许学生质疑。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学生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哈佛教学法”、“个案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使传统的“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突出的实践性成功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鲜明体现。然而,“两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使命是不相称的,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两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两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有责任去甄别、筛选课堂上所要讨论的大量的教学资料,并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典型的适合课堂讨论和适合教学使用的案例内容。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案例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2)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最好是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一些事情,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的、空想式的案例。(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解决一些易使他们迷惑的问题。(4)案例必须具有生动性。即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5)案例必须具有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这一环节对于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参与体现在课前对案例分析的准备、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以及课后的学习总结。可见,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课前准备时间。首先,教师应把选择好的案例在课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熟知案例的情节。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归纳讨论要点或发言提纲。再次,课前教师应与个别学生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案例的观点和看法,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课堂上
  对学生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讨论主要在学生中进行,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发散性的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开放式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再次,要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从而把讨论引向深入。此外,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持讨论、辩论,维持课堂秩序,使案例教学有序进行。正如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这是案例教学的落脚点。这一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修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课”基本理论的理解。首先,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学生争论的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点评总结要点。其次,在点评时重点分析点评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即使对一些社会敏感的问题教师也应认真分析,而不应避重就轻,更不能不予回答。再次,教师点评的过程要实现从案例到理论的飞跃。教师点评同样应当从案例入手,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个别案例的点评,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落脚到“两课”的基本理论上。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积极答疑,推进学生课后的讨论和研究
  
  高职院校对“两课”虽然十分重视,但安排的课时一般较少。而“两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这就使得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因受时间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在一般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后,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而此时可能还有许多学生对教师点评总结时所得出的结论存有疑虑。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有关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当积极答疑,并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在平等、民主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武英(1969—),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法系讲师,从事高校“两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