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关于研究型课堂的教学机智
作者:陆瑞华
关键词:研究型课堂;教学机智
研究型课堂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课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文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型课堂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使得课堂更容易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对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机智提出了较高要求。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既要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又要确保整个课堂的自然流畅。下面谈谈笔者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一些做法,就教于方家。
解释
有时学生提出问题,是由于不懂得相关知识,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耐心讲解。例如教学《黄鹂》时,一学生提出:“课文中‘前几年,终于病了。’这句话中的‘终于’使用不当,因为‘终于’含期待意味。”我首先肯定学生善于动脑、敢于质疑的精神,接着我向学生作了解释。根据上下文,作者喜爱黄鹂,而平时无缘见到,“病了”使得他有机会见到黄鹂,从这个意义上讲,“病了”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他很期待。
间释
受文本信息限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一时无法回答。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间接解答方式。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究竟拿了丁举人家什么东西使丁举人狠狠打他。这个问题课文没有交代,笔者只得从侧面解释。对于任何问题,我们只能依据文本考虑,文中相关句子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不是偷了谁家的书,就是偷了抄书的纸张笔砚。”据此可知,孔乙己在丁举人家偷的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这正说明丁举人的残忍以及封建制度的冷酷。
反问
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弄清楚,只是学生没有那样去想,才产生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问的关键在“问”,一定要在“问”字上下功夫。教学《雷雨》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有学生认为他虚伪,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虚伪是人的本性,不算什么问题”的观点。
笔者马上反问:“你认为周朴园为什么要虚伪?”
“维护他的利益。”
“那么人出生前知道维护自己利益吗?”
“不会知道。”
“那虚伪是人的本性吗?”
“老师,我错了。”
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同高下。有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要把学生熟知的另一同类事物说出来,问题就不言自明了。教学《明湖居听书》时,有学生提出,文中“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把歌唱比喻成蛇在山腰穿行,不恰当。因为歌唱是声音高低变化,蛇行是路线曲折变化。”
笔者讲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个比喻好不好?”
“好!”
“但是儿童跟祖国样子长得不像啊!”
经过启发,学生明白本体和喻体只要在某一点上相似就可以。
纳入
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教学计划中将要讲到的问题迅速联系起来,纳入自己讲课的轨道,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费时为省时,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纳入法。讲授《荷花淀》时,笔者正在引导学生鉴赏“伏击战”那场戏,学生突然提出“战斗往往很残酷,这段文字却把它写得如此轻松浪漫,违背事实,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笔者请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笔者最后归纳说:本文从水生夫妻关系入手,表现根据地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写作中注意通过美的意境表现根据地人民美的心灵。即使是写战斗,也尽力淡化其残酷性,目的是为了与文本整体意境谐调。孙犁作品意境优美,诗情画意,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在这里,我把解决学生问题与将要讲到的孙犁艺术风格联系起来,既解决了学生问题,又完成了教学计划,同时节约了时间,这就是纳入法的好处。
借鉴
如果学生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颇有见地的观点,如果这些见解又是教师备课时未曾想到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大胆借鉴,使自己的教学更科学严密,更丰富充实。教学《荷塘月色》时,就文本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学生提出“有资料介绍,本文写作前,作者刚跟妻子吵了架,心情不好。据此,我认为课文中流露的淡淡的忧伤并非因为国事,而是因为跟妻子吵架。”学生的这一见解是笔者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怎么办?笔者首先肯定学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接着指出,分析文本思想内容,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进
行,而且,即使是同一文本,有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
升华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和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更是精神和情感交流、融合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表情,充满爱心的语言,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往往可以产生师生心理的认同与共振。教学《晏子使楚》时,笔者在总结课文时问:“晏子三次智斗楚王,表现了他什么品质?”一学生回答:“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同学们大笑,笔者满怀热情地给予褒奖,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晏子的爱国情怀,进而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来说,爱国主义具体表现在学好知识、练好技能。这样使学生在充实而热烈的气氛中感受到情感的愉悦。
巧掩
教学不仅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不仅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个体进行有效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创造条件,巧妙引导,帮助学生感悟并纠正错误。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问学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一学生回答:“比喻。”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位学生面红耳赤。笔者连忙制止:“别笑,他还没讲好,他说比喻不像,是比拟。”
顺势
教学《天堂》时,笔者指导学生朗读:“一只画眉鸟飞出去,被我们的掌声吓了一跳,又飞进了叶丛,站在枝头上兴奋的叫着。”忽听有人小声哼唱:“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引来一阵笑声,笔者顺势说道:“这首歌确实好听,可画眉会这样唱吗?”许多同学讲道:“画眉很快乐,不会唱这样伤感的歌。”笔者顺水推舟:“这样吧,我们为画眉编首歌,表达它快乐的心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我是一只快乐小鸟,榕树上有我幸福的家,这里有我兄弟姐妹。”通过我的顺水推舟,生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深化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研究型课堂突发事件往往较多,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理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素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堂应变方法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陆瑞华(1973—),男,江苏海安农业工程学校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