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作者:许 旭




  摘要: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建设应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淡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注重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职业教育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原因、核心理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再次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部根据这两个决定,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确立改革目标,开始研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困境。同过去时代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三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国教育无可推诿的重大责任。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首先是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次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提供给新世纪的青少年。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是:倡导全人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性的学习;确立正确的评价观;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趋势
  
  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观念这次课程改革虽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在普通中小学范围内开展的,但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基础教育范围。这次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深层次的变革,将促使我国的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转变。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必须适应基础教育的这一变革,另一方面必须借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创新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的创新上。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农村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出“纯粹学历教育”的误区,在教育思想上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的禁锢,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在学生培养方面也应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样,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从教学方法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关系到教育质量与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倡导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实现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知识。有效的教学应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感。
  课程建设应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淡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与发展的,尽管如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仍然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过多地关注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2)过分重视原理与结论,缺乏应用性。(3)呆板单调,可开发的空间较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借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技能课方面,应设计灵活的、小模块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多种技能,从而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在基础课与理论课方面,应体现稳定性,使学生知道“是什么”、“怎么样”,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与缺乏整合的现状。
  

[2]